第600章 期新(五)(第2/2页)

而在这个这个时代也没有例外,世间可还有个大云光明教在继续流传,如今正把南方数道搞的烽烟四起。我可不想让我辛辛苦苦营造起来的基业,一不小心就给人做了嫁衣,这可是最让人憋屈和郁闷的事情了。

与其让他们在不明里就的情况下,偷偷摸摸的发展,还不如放到方便监督和控制的公众场合中,在某种相对透明而光明正大的情况下,进行监控和疏导。

虽然还有一些社会资源上的浪费和糜耗,但相比未来的风险预期和隐忧,这样也算是诸害取其轻了。

根据后世的经验教训,寺观什么的宗教场所,虽然被人诟病的很多,但是长久下来也有一定存在的合理性,提供某种心灵蔚籍和寄托的,所谓有利于统治的精神麻痹效应。

用文明系列的经营游戏或是全站系列的策略游戏,相对简而数据化的方式来表达,就是除了教育、娱乐和医药卫生的设施之外,宗教建筑也可以给居民带来,某种愉悦度和文化认同感上的加成。特别是在科教文化不乏到的古典时期。

关键是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能否掌握足够语话权和具体解释上的主导地位,而在现有政权的管控下,维持和限制在相对良性的范畴之内。

比如,按照我脑中的预想,除了在高端保持少数吉祥物式的个例之外,将来淮东所有的在地僧道之流,必须从官方办理相应机构的培训出来,并且底层参与过一定时限的社会服务和实习,才可以在相应场所里执业挂单,不然永远都是不合法,也无法公开活动的游方僧道。

然后再按照商业化的模式,对相应的宗教场所进行幕后运营,以类似心理辅导的形式,实现间接的影响。紧接着进一步,将真正的修行者和闹市的宗教从业人员区分开来,组织相应的委员会,进行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自上而下的管理。

这就是后世被驯服的宗教团体相对成熟的管理经验,虽然被人诟病于有失出家人心灵清净初衷,过于铜臭的重重不堪,对我来说也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至少大多数民众,都是难免衣冠取人注重外在形象的俗流,而更在意寺院禅林的规模大不大,历史悠久与否,香火繁盛不,往往越是富华隆重宏伟巍峨,就也就越是心生敬畏和虔诚憧憬。

也只有后世那些吃饱了闲得慌的小清新,才会去叶公好龙式的追求什么心灵上的平静,然后被遇到稍微艰苦点的环境,就喊爹叫娘的逃回来。

综上所言,这一切都不过是为了,将治下大多数军民百姓的生老病死,都纳入淮东政权体系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