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决意(二)(第2/2页)

“就算王斗那厮,从南外拼了老命赶回来,也已经来不及了……”

一名亲随,有些阿谀逢迎的道。

“所获人口,一应依照旧例发往关内为奴……”

头发半白却依旧身手利索,策马徐从的宣抚使宿元景,毫不动容的道。

“直到这口外霜降之前……”

“所过之地,尽数捕卖关内一个不留……”

“彼等做得越是得力,日后我辈就越的安生了……”

作为北国硕果仅存的三代元老。

宿元景祖上乃是位于安西的北唐小朝廷,伴随承光帝东进继立大宝的少数元从旧部。因此以家世渊源承袭至今,而世代身居高位。

哪怕如今皇室暗弱而权柄旁落,但是宿元景依旧是北朝不可或缺的砥柱之一,而为两代摄政所倚重。而始终超然于皇道派与统制派的争端之上。

因为,相对于那些世代领兵的镇帅节度们,他虽然屡次身领一方节镇,却常年活跃在北朝对外交涉往来的领域内,深为那些亲附北朝的延边羁縻、藩属之军,所一致信服的少数杰出人物。

因此,在他就任北院宣徽使以来,北国一半以上的外加成果,几乎都是出自他之手的推动与成行的。

而在当任南院对内镇抚的职司上。经由他手招抚和收降,而得以报效家国别有前程,或是不复为乱的各路剧盗巨寇、流匪乱军,亦是不可胜数。

之前原本驻留安东、平卢大军内戍前的,大规模战略欺骗与谈和的要挟交涉,还有后来的,以赦免过往和别赐出身为诱惑,招募地方土团乡勇义军,乃至流贼匪寇之属,就地投军报国,抗击南蛮大举侵攻的行举,就是出自他的建议和具体策划。

因为,身为重臣的他,并没有多少身居高位的亲信部曲,然而又在延边军马中深孚众望。

这样就意味着他身在朝中,却没有多少能威胁到现政权架构的实力和可能性。而后者则代表了他长期扮演了朝廷与地方、边疆势力之间,黏合剂和协调人之类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此,更容易得到两代权臣的放心使用和信重,而超然置身于各种朝争变乱之外。就算是那场差点掀翻了,张氏一族在都城中根基的洛都之变,也无法波及到他。

虽然其中,不乏有人喊出了“奉宿令公命讨国贼”的口号,但是无论是亲手掀起大清洗的大摄,还是直接站在前台高举屠刀杀得人头滚滚的灵宝公,都对此失声而毫不做理会。

而在塞外诸侯大举破关之后,他也是被病体亢沉的摄政临危受命,派往北地收拾残局的唯一人选。

作为只身轻骑赴任的封疆大吏,他终于还是不负所托,通过暗地里的连横合众和分化瓦解,缓解了平卢道首当其冲的巨大危机。

关于祸水外引的成功外交手段,就是通过退让出本来就因为无法守住的安东行营各州,而让虎视眈眈的安东诸侯,放弃了去啃平卢道的硬骨头。

转而乘机出兵攻打松漠、金微各大都督府,袭击和洗劫了塞外各藩,相对空虚的后方老巢。

所获子女并牛羊牲口无算,其中大都被用来与南方的海商(主要是来自淮东方面),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

进而铲断了那些入关藩军胡马的塞外根基,也等于是断绝了他们的后援与继力,以及回归的可能,让他们在中原占据的地盘,慢慢的变成苟延带喘的困局与死地。

此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经此大举奔袭之后,安东诸侯与塞外各藩可谓是仇怨似海,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化解,而无法全力南顾虎视中原了。

这就是他以一己之力,挑动起来的破局之势。

是以,洛都方面的新一轮朝会中,以新登基的女帝之名,更进一步封赠他为太尉,检校尚书左仆射,权知总九边七路安抚大使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