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营生(一)(第2/2页)

而在南朝已经发展相当成熟的水力机械产业,虽然在简单冲压和轧制的手段上,已经有所雏形,但那是针对较大的物件而言,被缩放到火帽这样微小尺寸后,就变成某种技术攻坚的难题了。

因此到目前为止,也只能通过后续手工的打磨与校正,来提高具体的成品率。

而且水力机械的发展上限也很明显,就是水能转化成各种机械能的传动过程之后,最终产生的加工功率和强度,并不总是尽如人意。

而且还很容易受到季节和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晴雨涨落到来的水文变化,因此,能否占据一个好的水车位,同样也是各种水利工坊。改善或是提升成本效率的关键。

这种细微的公差和变率,用来加工要求不高的大众化产品,自然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对于精密加工的需要动能来说,就令人挠头不已了。

因此,因此最终那些研发的工匠们灵机一动,居然给我鼓捣出来了这种锡箔底火,就类似后世八十年代发令枪用的火药纸,或是作为儿童玩具的纸砸炮,只是作为底火药点的底版毛边纸,被换成了双层锡箔的质地,以增加药点强度和防潮性。

射击时,只要掏出一条底火带,按到火门上逐一扣紧击发就行了。虽然还有击发费力和不够敏感,导致几十分之一的哑火率等缺点。

但是对于目前的射击数率来说,却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而且真遇到哑火不发,就直接将火帽带拖换到下一个底火就好了。

这样,针对这个时代已经有所雏形和萌芽的,各种遂发火枪的技术基础,就自然在火力频率和环境实用性上,产生了新的代差和压制。

这样,可以将产量较少的铜火帽,专门提供给诸如猎兵队和快枪团之类的,少而精的专属部队和特殊编制,以达到全军火力上的全面铺开而重点压制的效果。

此外,就是产业重心的地下转移。按照我的想法,在广府这里最后能够留下来的,也就是营销渠道和店铺的商业部分,已经一些技术含量有限的初级生产部门,这样万一遇到特殊情况,放弃起来也相对简单。

另一方面。

虽然从海路转移产能的成本颇高,而且到了地方之后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但是相应的生产成本和产出效率,从长远看却是大大改善了。

毕竟,在广府畿内的人工成本,与淮东当地根本没得相比,而且我在青州工坊矿山里,实行的是某种意义上的猴版泰罗制。

也就是为了强调生产效率和规范的管理体系,而把人类当作某种大机器流水线上的零件,拼命的压榨劳力亢余和工作上限,实现产出和盈利最大化的管理制度。

比如:通过“动作研究”,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挑选和培训出第一流的工人作为榜样和激励对象;

使参与者的操作、工具、环境等标准化,即标准化原理;实行计件核算和日工资制,然后与日常配给和待遇挂钩;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由一个工长负责一方面的职能管理工作,细化生产过程管理,既职能工长制。

诸如此类比较超前的玩意儿。当然,距离工业革命早期,把工人当作及其的零件和消耗品,也是半斤八两好不到哪里去。我也只是稍稍强调了劳力个体的可持续性和重复再利用,而维持了不至于大片过劳死的底限。

无怪也会被谜样生物吐槽为,这根本就是,毛熊国大清洗时代的,贝利亚式关爱下的劳动营。

不过说到底,我现在最需要的还是时间,缺乏长期而稳定的外部环境和自然运转周期。

好将各种技术积累转化成具体的产能,具体的产能又积累数量,转变成装备到根据地军民,乃至充斥在新经济模式下和流通体系内的软硬实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