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战淮北(八)(第2/2页)

而且,有这些老部曲在,他就是想要犯大错也很困难的,但是有利亦有弊,这也造成他在军中也没法像,另一部新军的那位老熟人一般,能够因地制宜尽情发挥,更加随心所欲的多。

作为传统的将门渊源,以及身为枢密副使的老爹,他所能获得情报来源,要比别人稍微多一些。

现如今……已知被投放到正面战场上的模范新军,只有第七将所属的铳器左厢、第六将麾下以南朝骑兵为主右厢,以及刘延庆所在后锋部,区区三支人马而已。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只是各具代表性的试水和前驱。

至于装备和编制都要更好的另外四只新军,则被后方的大本营捏在手里,除了江南攻略的短暂出阵之外,似乎作为关键时刻投入,一锤定音的预备队序列。

由此,也可见在彼此之间的地位和态度上的差异。要知道,最先被投入战场的,就是第七将这只人马。

所谓刚则易摧,过早投入战场的部队,很容易因为受挫或是损伤过甚,而摧折了锐气了斗志,在战斗后期因为成分杂乱,人心懈怠和士气疲沓,而越来越打不动,乃至泯然于众的例子,几乎比比皆是。

而军中也有某种传闻,说是主战派虽然得势,但是内部同样是各有诉求的,像东南路招讨行司,长年居五路招讨总管之首,麾下五路置制,十一位统将。

其余配属行事的防御使、兵马使、团练等武职也有数十位,常年带甲十数万,因此在前期格外倚重的同时,也是多少要消耗一些其实力,然后用兵员补充和人士的轮替,以达到某种平衡。

而第七将的那只人马,显然因为在东南路行司的一点渊源,也被全盘考虑了进去,所以安排上很有些坎坷和反复。

而这一回,若不是刘延庆多次主动请战,又搬出后方的老爹来做靠山的话,估计他这支人马,还在后发准备的序列里,大眼瞪小眼的待机。

这可不算是什么好事,彼辈日夜操练,难道不就是为了用武之地的这一天么。

只是,相对于他觉得自己有些像是呆在安全后方捡便宜,而所生出的某种忏愧和憋屈感一般,这一次他的父帅刘绍能,却是难得支持了他的决定,并以枢密副使的身份,敲了边鼓。

不过理由却是:无论再精锐的行伍,也要经过战场的历练打磨,才算初具成型,仅仅跟着本部而动,虽然毫无风险,却是难有出头的机会。

就不知道那位还算看的对眼的友人,和他别具一格的信使部伍,现今是怎么样了。

因为某种连带的影响,他也额外用了心思,弄来批最新版的火铳,在麾下编了一只铳队,眼下便是由那位有着交流经验的家将,兼亲信折可适带领着。

刘延庆很快就将这种多余的心思按下,他现在毕竟已经是独领一军,并决定他们生死存亡的首脑人物了。

作为突入徐州的三只锋头之一,他需要考虑与友军的进度协同,以求相互援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