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朝生暮死罪与罚(第2/2页)

当然这种军中行刑,不比那些衙门的阴私手段,都是实打实的技巧,力求达到最大伤痛的惩戒效果,又不至于严重伤害筋骨,留下什么难以治愈的伤患或是暗疾。

但是令我惊讶的是,第三营主官崔邦弼,也以职责连带,其咎难辞为由,要求一同受刑,在我和赵隆商量之下,也被当众打了减半的十军杖,作为警醒。

不过这件事也让我对他的印象,多少有些改观,至少这位还是有所追求的,不完全是来军中混子里的纨绔之流。

话说回来,就在这一个晚上。

东面的敌人一次次被击退又重整队伍,整整强行攻打了十七回,把营墙木栅都打成了破烂筛子,而西面自内向外的突围部队,也在一次又一次次受挫后,与后队赶来的人马汇合蓄势,如从海涛波伏一般冲锋了多达十一次。

直到负责阻挡他们的第一营将士,厮杀的浑身浴血,手脚发软,铳管打的火热,才突然变成了强弩之末,在麻木如行尸走肉的冲刺过程中,成片纷纷精疲力竭的脱力倒地,做了我们的俘虏。

在此期间。

外来援应的敌军,一度打破了营寨下用人肉构成的防线,堪堪在营盘被捣毁的西北角回合,才被充当救火队角色的教导队赶过来,用一通投掷的火油弹,重新打散击溃,用推过来的大板车再构了简陋的防线。

昨夜发挥了预警作用的,居然是埋在外围的几枚土制地雷,这也是我这次带来的实验性火器之一。

在梅山行馆攻防之后,我就将这种触发或是人工引发式的火药爆炸物,列入研制的日程之中。

而这些土制地雷的前身,则是来自一批专门用手近距离投掷的爆弹,主要是拆解了那批神机军的投掷火器,逆向研究仿制出来的东西。

只是传统的黑火药,作为发射药固然是比较管用,但是作为爆炸物,就不免有些强差人意了,在单人所能投掷的距离和装药重量的折中上,很难取得一个满意的杀伤效果和范围。

毕竟,我研制这东西不是用来就近炸乱自己的队列,起码要能丢出一定的距离,但是在这种装药量上,也就是听个响动。

实验用的猪只被掀翻后,也就近炸烂些表皮而已,还能带着血肉模糊的身子,继续活蹦乱跳的将破损的绑绳挣脱开来。

比起后世因为当时条件有限,而一炸两半的边区造,甚至有所不如呢,我这才因此明白,为什么南朝大量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在火雷弹之类的手掷爆炸物上,一直发展不起来的缘故。

南朝不重视单兵手掷爆炸物的理由很简单,体积越小的发火装置,精密加工就越是困难,合格率不高,加上沉重投的不远,误伤的几率太大,另一方面,则是岭外潮湿多雨的天气,造成爆炸物容易受潮,而可靠性大为下降。

相比之下,还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另一样火器,投掷燃烧弹,就相对安全的多,甚至可以现场灌装,然后直接用明火手工引发,再做投掷动作。因此所谓的掷弹兵,主要是还是投掷燃烧物为主,少量配备火雷弹的功效,则是拿来吓阻敌军以及他们的坐骑。

至于威力更大硝铵、苦味酸,硝化甘油什么的,我倒是也想要啊,只可惜这些需要起码的化工业基础,作为科技树支持的猛炸药成分,目前还处于实验室中努力摸索正确配方的阶段。

目前我只通过有限的酸价交换反映,得到了数量有限的硝化棉而已,还是那种慢性反应的。

于是为了赶上出征的进程。

我指示他们。干脆放弃单兵投掷的要求,进一步扩大精炼颗粒的装药量,同时添加杀伤破片,最终变成某种定点埋设压发的爆炸物。

也就是一种类似地雷的东西,当然也考虑到另一种用途,可以用手工直接点燃延迟引信,当作守城据要居高临下往下丢的武器。

可惜的是数量不是太多,只能埋在营外,作为某种警戒武器,无意碰到的话,具体杀伤力倒还在其次,光是巨大声响,就足以惊动人熟睡如死的人。

只是这些东西的产能的可靠性,还有待继续测试。

因为压发式引信,容易受环境影响而时有不灵的现象,所以只是实验性的埋了一些,但这次居然能够炸响,成为在外围游哨和警戒,都被人摸掉的情况下,及时示警的某种关键性契机。

事实上孔吉吉所在整备队,这次带来一批各式各样的概念性火器,专门用来做战地测试的,之前江北兵崩溃的快,倒是没机会用,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用场了。

正所谓精心布置的人员警戒,有时候还不如这些简单粗暴的死物管用。不由令人有些辍然而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