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反差(第2/2页)

当然还有相应聚拢到附近讨生意的娼妓私寮什么的,就不在我的计划之内,却又在人之常情之外的孳生物。

作为南朝开化最早的海藩大洲之一,婆罗洲两路的户口也是颇为可观的,常年客居在广府的各色人士不在少数。只是早年都是按照乡域各行其是,所以难得有一个泛地域的同乡会馆聚集起来后,也很有一番气象。连带着许多新老婆罗洲人的产业,都顺势迁移到了附近,以谋求某种便利和抱团的安全感。

毕竟出门在外,远乡人贱,少不得有些许纠葛纷争和三灾六病什么的,能够有一个足够规模的同乡团体作为后援,无疑是一件让人比较安心的事情,就算是那些在当地扎根有年,或是拥有一两代基业的婆罗洲人,也不介意搭上些关系。

这样的话,作为婆罗洲会馆幕后推手和主导力量的我,就无形间在短时内,拥有一张足够规模的现成渠道和关系网络,虽然还只是间接的,并且还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培植和经营起,足够分量的东西来。

就连写在会馆正前巨大公示板上的,最新版本的章程和乡约公俗,也是我一手炮制和授意的,既是一种标新立异和也是视之以公的意味。

而这些,不过是某种现代企业的组织学,某种牛刀小试而已,历史上有的是各种适用的模版和套路。

当然了,我之所以花了大力气去弄这个东西,无非就是格外看重的是,利用婆罗洲会馆这个枢纽、平台和载体的作用,替我名正言顺调动和收集各种资源的便利,并且在我刻意维护的某种秩序下,分散在众多渠道中,拥有足够的交易量作为掩护,而不容易引来有心人的觊觎。

而且这次出征回来之后,那些伤残不能够再继续服役的军士,拿到一笔补偿之后,也被就近安置到婆罗洲会馆里去,作为会馆名下的护卫、门面、库房的人选和补充;或是安插到地方分支机构去,作为变相的监察人员;或是安插到伯符名下的义从社去,充当某种教头,算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而那些阵亡者的亲眷,除了抚恤之外我也给与他们一个做事的名额,比如安排在婆罗洲会馆里服事打杂的机会,也算是某种见世面和养家糊口的前程。这样下来,我就等于在婆罗洲会馆内外,拥有了一批潜在的拥埠和眼线,虽然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

我只是在街道上转了一圈,没有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