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理化,现状(第2/2页)

要知道在数百年前,所谓万物之理,衍化之学,再加上经时济世,为政资治,构成梁公留下的四大学派。

此外还有名为军事学的兵家源流,名为法理学的法家源流,名为植物学的农家源流,名为卫生防疫学的医家学说,名为测绘学的阴阳家源流,名为新乐府的白词白剧运动,等等,经由梁公手中,重新发扬光大的诸子百家杂流别支。

经过了数百年岁月的流传和积淀之后,已经变成了某种面目全非的东西了。一度流行于大唐,被公顷大臣家的年轻子弟,视为一种时尚和新趣的理化二学,随着京畿梁氏的覆灭,也逃不过政息人亡的命运和结局,又经过多次学术源流之争和分裂后,在持续的纷乱世之中开始走向末微。

也只有南朝善存一息源流,但是相比其他南投的学派和师生,这一脉的身份地位都要尴尬的多。

事实上相对于这些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和现实价值的基础研究,南朝幕府内外,朝野上下业有些弃之若敝了,特别是在原本和并在其中,擅长营建器造的工科和研发所,被独立分出来之后,这里就几乎是每况愈下,师生资源都短缺不已。

只是处于某种,先祖梁公留下的名号和传统,不能在当代子孙手上断绝的缘故,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浪费资源的争议和,勉强继续维持着。

但是其他方面,就不可避免的日渐困顿起来,场地和房舍被其他院科瓜分和占用,日常维持的拨给渐少,生员的数量和质量一代不如一代,年富力强的师长们纷纷转投或是去任,让这里变成某种暮气沉沉的养老之地。

他们的书籍也是翻印了好几十版的旧样,从南朝建立后的初版到现在,已经好多年没有任何大的删改和变动过的,最近的一处修正,不过是将磨石钻木去火的摩擦原理,归结于十几种特定的材质。

这便是古人眼光的格局和时代局限性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南朝的社会现实,在没有上位者的推动和指导下,缺乏这些基础研究的主动性和现实动力。

虽然还抱有某种可有可无的侥幸心理,现实果然是令人大失所望的,正因为地位尴尬现状窘迫,所以对各种赞助和投入意向,是来者不拒的态度。

要知道作为小登科的政经两院,或是规模最大的同文学院,就算有钱也未必能够获得相应赞助的资格。

所谓天壤之别,莫过于此。

之所以还有生员,不过是因为好歹是京学成员,所拥有的最后一点名分和外皮,一些出身卑微贫寒人家的子弟,把这里当作了某种跳板和过度,然后伺机转投别科,而不是真正对这些学科,有所兴趣和专注。

现状如此,我还能做些什么呢,在身旁陪同祭酒殷切的目光中,我不禁深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