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再编(第2/2页)

再这个乱世大背景下,果然是手下有兵,才有权柄和机遇,才有相应的安全感啊。

由于我原本设计来,作为肩章、领章和臂章的日常徽记,在战地作为敌我阶级识别的标识,实在太小了,只能日常作训用。

因此我考虑到从大流的复古做法,用目标更显眼的帽盔,来作为本部的战场识别标志。

主要考虑湿润炎热的南方作战需要,初步定下来两种式样。

一种类似西部牛仔的宽边帆布软帽,提供日常和轻装行进的绝大多数需要,在涂上一层防水胶质后,就能发挥简单遮阳挡雨的效果;是我直接找粮台大使管理下的军中裁缝匠,按照图样缝制出来的。

这种帽子反响最好的居然是射声队和铳队的士兵,帽子宽边也可以为这些需要视力和眼界的士兵,遮挡影响视线的光照和提供某种荫凉。

另一种则是类似碟型的扁边尖笠盔,却是在天南军的武库里找到的两千多顶,作为战时的基本防护配置。

硬质碟边可以有效防止雨水流到脸上影响视线,在后脑位置焊上一圈加固的防护铁边,垫上棉衬,再在加上几片布,构成某种防晒透气的颈帘。

也是实而不惠的方案,只是行进起来成群结队的布片飘舞,恍然回到了抗日战争时代。不过初步配发下去后,士兵们的反应出奇良好,说是不用再当心铁盔被太阳晒的滚烫生疼了,我也只好把这一点审美上的遗憾,暂时抛在脑后。

普通士兵的帽盔上没有任何装饰,而老兵和士官的身份标识,则是系在上面用不同颜色的流苏来辨认,军官则在帽盔多一个缨子,同样用不同颜色来区分界别。

我可没有那么鸟羽和马鬃、狐尾,来COS一下古典军国主义的美型范儿,就只能用这种半吊子的替代方案,丝涤和染料可比这些东西好入手的多。

至于辅兵嘛,那就只有一顶雨笠了,不过可以按照雨笠上的简单涂色,来分辨阶级和序列。然后每人带一柄长斧外加几具短斧,或是几只短矛,近距离投掷或是肉搏格斗之用。

只是他们站在一起的时候,我偶尔会想起,当初玩全战系列初代作品《幕府将军》的时候,那种价格低廉名为足轻的可怜炮灰,对照我现在所遵从的南朝幕府,难道这真是某种历史趣味的巧合。

于是我们这只“龙州团左”,拉出去亮相了几次后,得到了一个相当直观的新绰号,“帽帘子兵”。

这也就是作为杂流部队的为数不多的好处之一,若是正规的官军,从服装颜色到仪容配备都有各种条条框框,却是没有办法那么随心所欲的,充斥着个人风格和恶意趣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