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最好的回报(第2/2页)

若过去两年他留在天香院早问晚省地给他爹尽孝,这回他爹进京谢恩,他势必就能跟先前他爹去赤水县上任时一样明正言顺地跟着去——对人说起来就是他哥尽忠他尽孝,如此兄弟携手,忠孝两全。

陛下听后没准就也封他个官,赐他个爵——话本可不都是这样写的?

偏如今这借口却是不能用了。

所以他先干啥要搬出去啊?

明明这些年都忍过来了!

真是晚节不保!

……

谢知遇早年的雄心壮志,争强好胜早已为连年的科场落榜消磨得一干二净。自打谢尚连中六元后谢知遇已然放弃了跟大房攀比的想法。

但现在看到谢知道封爵,谢知遇还是无可避免地深深艳羡了——有爵位做依靠,他大哥一房人今后便可世世代代地安居京师了。

谢知遇出生在京师,成长在京师,他这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在京师——京师里有对他寄予厚望的父亲、慈爱美丽的母亲、为人称道艳羡的国子监学堂以及里面非富即贵的同窗。

他每天都过得恣情纵意,无忧无虑。

一切的转折都发生在他奶过世那年他跟着他爹回到雉水城——过程太过惨烈,谢知遇不愿回想。

总之打那以后他母亲瘫了,父亲另结了新欢,他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再没有回过高峰。

从三十五年前他爹致仕,谢知遇跟着再次回到雉水城后每天所想的就是重返京都。

甚至有时候,谢知遇真想丢下跟他八字犯冲的雉水城的一切,不管不顾地跑回京师,再不回来——京师过百万的人口,做官的才有几个?

京里无数的普通人都能活,他干啥不能活?

但当理智回炉,思及儿孙的前程谢知遇又都打了退堂鼓——他虽出生在京师,但他爹原籍江州雉水,他和他的儿孙世代就是江州人、雉水城人,一应的县试、府试、院试、乡试都得在江州、在雉水城。

除非他这房人完全地放弃科考,不然跑再远,也都得回到雉水城看大房脸色,求给出身份保书。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可以不科考,但他儿孙呢?如此跑出去又有什么意思?

谢知道他离开雉水城最好的方法就是考出去,如此他日夜用功,但可惜天不从人愿,这些年科场无功,只能一年年蹉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