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张良的故事谈起(第4/5页)

如果有朋友接下来会问:“怎么样才能出乎对方的意料呢?”

那么恭喜各位,学习历史你真的开始入门了。

这本书跟过去许多历史书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我会不断地发问,要各位不断地进行思考。绝不能只是背下答案,就以为自己学会了。

老父要教张良的,其实只有两个道理,就是“忍”和“先”。前人如苏轼或许提到了“忍”,却没有提到“先”;更不明白“忍”和“先”这两个道理其实是一体的,需要互相运用。

《孙子兵法》说:“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始如处女”是一个比喻,古人用没有出嫁的女孩子来比喻天下最柔弱的人,对谁都没有威胁。正因没有威胁,敌人才能不防备,放心地把门打开,这就是“忍”。

可是在敌人把门打开那一刻,你“后如脱兔”攻了进去,古人用飞奔出去的狡兔来形容动作之迅疾。于是敌人来不及把门关上来抵御你,这就是“先”。

唯有“忍”,才能让敌人失去防备。敌人没有防备,你才能出乎对方意料,才能占住“先”来出奇制胜。老父教张良的,正是这两个道理。

老父为什么要教张良这两个道理?

论胆气,张良敢去刺杀秦始皇,那绝对没有问题。论才智,张良本身就聪明,所受的更是当时第一流的教育。但很可惜,张良不明白“忍”和“先”的道理,所以失败了。

为什么要忍?忍是为了等待最好的时机。

“花开有时谢有时”,历史就是讲“时”与“变”的学问,万事都有时机,你必须要在最适合的时机做最适合的事情。时机不到,你只能忍耐。如果不能忍耐,过早暴露你的意图,敌人就会防备你,你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只有“忍”,你才能够去抢那个绝对的“先”,这就是兵法的道理。

当然,或许各位会问我:“这是你个人的理解,有根据吗?”

当然有,历史学不讲空话。我举一个例子为证,让各位明白什么是“忍”和“先”的道理。

刘邦为何能取得天下?关键就在他先入关中。刘邦为什么能先入关中呢?这就和张良有密切的关系。

简单地说,真正灭亡秦朝的其实是项羽,项羽带着楚军在巨鹿之战打败了秦的主力军队,所以秦才会这样轻易灭亡。而刘邦则是趁项羽在巨鹿决战时,从秦的南门武关,偷偷地溜了进去。

刘邦是怎么溜进去的?难道秦在南边没有守备吗?当然有。

刘邦当时带了不多的军队,张良跟在他身边。他要抢先入关,可是秦朝有守将也有军队。刘邦本来打算硬拼,可是张良却劝刘邦:“我听说秦的守将是市场屠夫的儿子,这种出身的人容易动之以利,你先虚张声势,让他误以为我们军队众多,再用财宝去收买他。”

刘邦听了很高兴,就照张良说的做,而守将果然答应叛秦。刘邦正觉得这个事情已成定局,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时候,张良却告诉刘邦:“不行,立刻攻击他们!”

刘邦大惊说:“不对啊,我们不是刚贿赂了守将吗?守将也答应叛秦,为什么还要进攻呢?”

张良就告诉刘邦:“守将叛秦,不代表他底下的秦人军士也会叛秦,万一生变了怎么办?不如现在就去攻打。”

张良所以劝刘邦这么做,正是因为守将刚收下贿赂,没有料到刘邦会在此时进攻。正因如此,刘邦才能顺利打败秦军,先入关中,这不就是靠着“忍”和“先”的道理才能取得先机吗?

这个故事,到后面有一个十分传奇的结局。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老父送了一编书给张良,跟他说:“你读了这本书,十年以后就可以兴起了。十三年你到济北来找我,在穀城山下的那块黄石就是我了。”于是没有再说一句话,就这样离开了。而从“不复见”三个字就可以知道,从此张良再也没有遇到过这个老父。后来张良果然去找,真的就找到那块黄石,因为这个老父从头到尾都没有说出他叫什么名字,所以后人只好叫他黄石公,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而张良等白天时,看了老父送他的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

什么是读书?

故事讲完了吗?还没有哦。最后一句很重要,请大家注意读。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良因异之”,因为觉得老父特殊。但什么是“常习诵读之”呢?

前面跟大家说过,中国学问跟西方不同,中国讲的是功夫,功夫重层次,我就用这个例子分析给各位听。

我们从小就读书,请问各位:

什么叫作“读书”?

在中国人来看,读书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作“诵书”。诵书是什么意思呢?古人所说的“诵书”是指能够背诵书中的内容。能够背书是学习的第一步,在古人来看,如果你不会背书,不能把书中的文字烂熟于心,难道碰到事情的时候还要临时去翻书吗?那来得及吗?

背书在古人来看是基本功,西汉的东方朔说,我能诵四十四万言,意思就是能背四十四万字的书。不要觉得奇怪,古时候读书人都有背书的本事,没有这个本事,书就读不了。

诵书只是起步,第二个层次叫作“读书”。什么叫作读书?“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叫作“读”,也就是能够分析、归纳书中的道理才叫作读书。

每一本书的文字,背后必然有作者想要传达的道理。就好像这段张良的故事,我们分析、归纳其中的道理,就是“忍”和“先”两个字而已,这就叫“读书”。

会读书就够了吗?当然不够,还有第三个层次叫作“念书”。“念”不是用嘴“念”,而是把书中的道理,时时刻刻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实践它,也就是“念兹在兹”的“念”。

书中的道理,是要用实践去印证。实践有那么容易成功吗?绝对没有。

讲道理容易,做事难,做得成事就更难。因为讲道理容易,道理讲得通就可以了。做事要有现实的条件配合,做得成事得要所有的条件都到位,缺一个条件都不行。

光懂得道理不够,而从懂得道理到实践成功,也就是从“读书”到“念书”中间的功夫就叫“习”,也就是“常习诵读之”的“习”字。

习(習)是什么意思呢?《说文》里面说得好:“習,数飞也。”習字的上半部是个羽,指的正是鸟儿学飞。

鸟儿学飞有一次就成功的吗?绝对没有。一只小鸟从不会飞到学会飞,要摔下来多少次,都要摔得遍体鳞伤、浑身是血,最后才学会展翅飞行,才能够翱翔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