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盛世牡丹离世(第4/4页)

“你不要再说了!在朕心里,皇后没有死!一直都在!”

对自己的妹妹如此情深义重,长孙无忌还能说什么呢?无奈,大臣们只能任他那荒唐的举动持续下去,只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能接受长孙皇后离世的现实。

可唐太宗似乎觉得这样也无法表达自己对长孙皇后的思念,又在宫里修建了一座塔,一座登上去便能看到昭陵的塔。对唐太宗来说,看到昭陵,也便能看到长孙皇后了。于是,他时常登塔眺望。

唐太宗因思念长孙皇后,无心理会朝政,朝臣很着急,魏征无法再忍下去了,决定找个机会让皇上清醒。一次,唐太宗又要登塔远眺昭陵,魏征自告奋勇前去陪同,唐太宗很是吃惊。他知道,自己登塔眺昭陵,朝臣议论者颇多,特别是魏征。不过他想,魏征确实该去,想当初,魏征无数次冒犯自己,均是因长孙皇后的说情,自己才放了魏征。也就是说,长孙皇后对魏征是有救命之恩的,他理应比其他朝臣更知道长孙皇后的好。

登塔是为了眺昭陵,眺昭陵是为了离长孙皇后近一点。因而,每每登塔时,唐太宗就显得迫不及待,似乎登上塔顶,他就能真的看到长孙皇后了。

“看到了吗?魏爱卿,你看到了吗?”唐太宗站在塔顶,看着昭陵,很是激动。

魏征自然知道唐太宗问他的是什么意思,但却假装不知道。

“陛下,臣眼神不好,什么也看不到,也不知陛下让臣看哪儿。”

唐太宗急了,一指昭陵方向说:“你怎么会看不到?就在那里,那么清楚,你怎么能看不到?是昭陵,朕说的是昭陵啊,是皇后住的地方,皇后就在那里,快看!”

魏征看了唐太宗一眼,故意拖长音道:“哦,陛下原来说的是昭陵啊,臣还以为陛下是让臣看献陵呢,如果陛下是让臣看昭陵的话,臣早就看到了。”

献陵里葬着的是唐高祖李渊,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六月的一天,唐高祖李渊在垂拱前殿去世。

唐太宗一听魏征的话,怔在了那里。他从魏征那阴阳怪气的语气里听出,魏征是说他只顾思念自己的妻子,不思念自己的父亲。在大唐这个以孝治天下的朝代,他这么做非常不应该。

在昭陵里修建起舍,在宫里建塔只为能经常眺望葬着妻子的昭陵。可见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思念,确实更甚于父亲李渊。甚至可以说,父亲李渊的去世,对唐太宗来说,不仅没有让他感到太悲伤,而且还是一种解脱。因为自玄武门事变后,父亲便和他疏远了,而每当他看到父亲,看到父亲看他时那复杂的眼神,便让他不由得不想起“玄武门事变”,想起他不想提也不愿想的人生污点。

不过,虽然父亲李渊的离世,他更多的是种解脱,但真被魏征毫不留情地拆穿,还是尴尬不已。自己一直致力于做一个完美的君主,可若继续在宫内登塔眺昭陵,必定会被朝臣和百姓议论。

看来,为了做个清明的“圣君”,自己只能抑制住对长孙皇后的思念,将塔拆掉了。

一想到要拆塔,唐太宗又是悲从心中起,当着魏征的面,号啕大哭起来。

这次,魏征没再说什么,长孙皇后的离世,他同样悲伤。

哭过之后,从塔上下来,唐太宗忍痛下令拆掉了塔。不过,塔虽然拆了,可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思念却丝毫没有减弱。

有一次,看着看着奏章,他再次想起了和长孙皇后相处的点点滴滴,悲从心中起,竟然在诏书中表达对长孙皇后的思念:“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佳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

诏书里那一字一泣一血一泪的,令所有看到的,听说过的都悲伤、唏嘘不已。

长孙皇后的去世,对唐太宗来说,如同政治上被砍掉了一个臂膀,在感情上被削掉了一半心。

然而,悲伤接踵而来,他政治的另一支撑,也要倾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