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的代价:“蜀中之乱”始末(第2/2页)

稍后,又命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诚兼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命二人同心协力,讨伐崔旰。

这个杜鸿渐就是当年在灵武拥立肃宗的大臣之一,此人生性怯懦、贪财好贿,别的本事没有,最擅长的就是政治投机。当年拥立肃宗,是他这辈子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仅此一票,他就捞到了整个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包括如今的这个宰相职位。

然而,眼下这个“平定崔旰”的任务却令他大为苦恼。因为上战场拼的是真本事,可杜鸿渐最缺的就是真本事。

怎么办?

看来也只能采取“拖”字诀了,让张献诚先上去打,视其成败再作打算。随后,杜鸿渐借故在长安迁延了一段时日。不久,蜀中的战报就传回了京师。

准确地说,这是一份败报——“献诚与旰战于梓州,献诚军败,仅以身免,旌节皆为旰所夺。”(《资治通鉴》卷二二四)

晕死,这位献诚兄弟也太惨了,不但全军覆没,连旌旗符节都被人抢了,看来崔旰这小子还真是不好惹啊。既然如此,出兵进剿无异于自寻死路,剩下的办法,就只能是招抚了。

杜鸿渐此后又在京师磨了几个月,一直到这年秋天才慢慢腾腾地启程入蜀。出发前,杜鸿渐专门派人给崔旰送去了一封密信,向他郑重承诺,自己到任后只挂个虚名,军政事务全部交由崔旰处置,大家相安无事,以和为贵。

崔旰见信大喜,立刻着人给杜鸿渐送去了一封措辞谦恭的回函,同时还奉上了数千匹绢帛,让杜鸿渐心里乐开了花。

抵达成都后,杜鸿渐果然遵守承诺,成天和一帮文武将吏喝酒作乐,“州府事悉以委旰”,并且屡屡向朝廷推荐,说崔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应该好好重用,甚至表示要把自己的节度使职位让给他。

看到杜鸿渐的奏表,代宗真是哭笑不得。

朕让你去讨伐叛乱,你却跟叛将同穿一条裤子,这叫什么事儿?

皇帝很生气,不过后果并不严重。

因为代宗李豫实在想不到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对付崔旰。

郭英乂和张献诚都是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即便不说身经百战,至少也是沙场老将,连他们都被打得那个熊样,再派人去打,除了劳师伤财之外,还能指望打出什么好来?

无奈之下,代宗只好采纳了杜鸿渐的建议,不但对崔旰既往不咎,而且还任命他为成都尹兼西川节度行军司马。

蜀中之乱就这么“平定”了,可这样的结果实在是让人无语。

因为胜利者不是朝廷,而是崔旰。

代宗为了换取表面的和平与安宁,不得不牺牲了朝廷的纲纪,不得不奉行跟杜鸿渐一样的准则——相安无事,以和为贵。

说白了,这就叫妥协纵容、姑息养奸!

第二年,在杜鸿渐的一再推举下,代宗又正式任命崔旰为西川节度使,并赐名为“宁”。从此,崔宁就成了蜀中的土皇帝。“在蜀十余年,地险兵强,肆侈穷欲,将吏妻妾,多为所淫污,朝廷患之而不能诘。”(《旧唐书·崔宁传》)

朝廷对崔宁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深感忧虑,可压根不敢过问。

也许,这就是“安宁”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