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谁人评说(第2/20页)

俾斯麦愣了下,盯着李鸿章看了好一会儿,默默的点头。

……

1885年11月,经过多半年的激烈争论,《同盟国和参战各国对英国和约》及《同盟国和参战各国对法国和约》签订。

按照两项条约,英国和法国赔付共计180亿中国币,其中40%赔付中国,35%赔付德国,20%赔付奥匈帝国,其余5%按比例赔付其余参战各国,其中按照事先协议,包括波兰在内许多国家免除了英、法两国的债务。

其实在西线,德国对抗英法联军战事极为惨烈,其士兵伤亡数字远远高出中国,获得巨额军费赔偿也在情理之中。

阿尔萨斯、洛林工业区永远归属德意志帝国,在随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大会上再次重申了这一点。

英国和法国常备陆军不得超过15万人,德、法、英三国海军军舰吨位比例不得低于2:1:1。

同时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地大半交由德国、中国和奥匈帝国托管。

中国的主张大多被写入附粘条款中,主要意向为:

在各国领海以外的大洋和水域,有绝对的航行自由,不管是在平时或战时都一样。

各国尽最大可能地消除经济障碍,并在所有同意接受和平及协同维持和平的国家之间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各国对各殖民地的权利的主张,应该做自由,开明和大公无私的调整。

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疆界必须依照民族特性加以清楚的确定。

奥斯曼帝国各民族自决前途。

德国曾经提出的苛刻条件,比如英法不能拥有海军、不能制造潜艇、不能生产重机枪、不得生产和储存化学武器、不能发展飞行器科技等等都被中国否决。

如果按照德国的提议,几乎毫无疑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用不了多久便会到来。

同时随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宣布,因为英国和法国军备受到限制,所以对英国和法国的武力攻击将会被认为是对华沙和平体系的践踏,签订条约的各国有权利和义务对破坏和平协议的国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因为中国人在华沙和会上宽容和无私的主张,使得和会后形成了一种奇怪的舆论氛围,作为最终打败英国和法国的罪魁祸首的中国,反而在伦敦和巴黎的媒体上获得了掌声,在欧洲、非洲有着独立诉求的民族,更将中国人视为朋友,东方帝国在整个世界面前,第一次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声望。

华沙和会同时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39个国家签订《盟约》成为国际联盟的缔约国。

翌年1月,在中国支持下,美国、英国和法国得以加入国联,成为国联正式成员国,国联总部迁至波兰这个刚刚宣布永久中立国的首都华沙,迁入了中国人出资兴建的国联总部办公大楼。

2月,德皇威廉一世首访北京,同德皇会晤之后,叶昭又兴趣盈然的视察了准备奔赴德国进行军事交流的武官团,实则便是金陵国防大学炮兵学院第三十一期毕业生。

回到乾清宫,叶昭酒意正浓,笑对蓉儿道:“你不说史官总是催促要我交答卷么?”也不管蓉儿解释“不是催促您……”挥挥手,要蓉儿拿来纸墨,挥毫落笔,“我之一生……”四字落下,突然再不知如何写下去。

回头看着蓉儿,相濡以沫的娇妻早已非昔日童颜,叶昭轻轻叹口气,慢慢放下手中狼毫,道:“便由后人评说吧。”

……

正文完结了,关于战后体系和帝国种种变化,将会由外篇来展示,外篇明天开始发,从1920年开始,主角仍然是叶昭,已经退位当起了逍遥的太上皇,86岁了,先汗一个,不喜欢的朋友可以当没有外篇,不用跟着看了。

外篇

第一弹 双凤突现齐飞翼

如洗的碧空中,两道缓缓前行的白线清晰醒目。

正在田野间玩耍的幼童好奇的观望着,不远处,是钢筋水泥铸造的城市,耸立的高楼大厦便如森林一般,那是新西伯利亚,中华帝国北域最繁华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百万。

叶昭此刻就坐在喷出白线的喷气式飞机中,向外看去,飞机的玻璃窗映出他的容颜,虽然两鬓华发染得乌黑,但眼角的鱼尾纹却怎么也无法掩饰,叶昭不得不感慨,自己真的是老了。

今年是1920年,自己已经八十多岁了,虽然几年前检查身体时御医还惊叹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许多年青人还健康,但自己知自己事,现在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像个老人。

微微闭上眼睛,叶昭能感觉到座椅后方侍卫们略带紧张的呼吸,虽然自己已经退位十年,但对他们、对整个帝国来说,自己几乎已经幻化成永恒不灭的神祗。

窗外,左右各两架螺旋桨战斗机呼啸护航——飞豹Ⅲ式歼击机,隶属帝国皇家空军第一师第一飞行中队。

帝国皇家空军在上世纪90年代初建军,现今已经是拥有超过2000架各类型飞机(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等等)的超级制空力量,实际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以帝国现今工业水平,各种螺旋桨战斗机将会从流水生产线上以极为恐怖的速度批量生产,倒是飞行员的培养不可能有速成班。

叶昭乘坐的七座喷气式运输机是帝国东方重工集团下属奉天飞机制造厂研发的最新改进型,已经进行过几百小时的飞行试验,尽管如此,叶昭突然命令将其调来自己亲自试验远程航行,还是令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喷气式飞机一直保持在每小时650千米左右的速度,以便护航的螺旋桨战机飞的更加轻松些,当然,也是为叶昭安全着想。

“新西伯利亚?告诉飞行员,下去吧。”叶昭俯览着下方变成各种小几何图形的大地。

“是,先、先生,还飞吗?”坐在叶昭身侧的是他的侍从官蔡宝军,实则他的名字本为保君,后被叶昭改为现名,自叶昭退位后蔡宝军便一直卫护在他身边。

尽管叶昭退位后在外面旅游之时便命他称呼自己“先生”,可是这两个字从他嘴里喊出来还是那么生涩。

“不飞了。”

叶昭的话令蔡宝军松了口气,一路北来,在各个空军基地加油,飞行距离怕已经超过万里,万一这喷气飞机出了什么纰漏,自己怎么都无所谓,可在半空中,如何护得皇帝周全?

可是叶昭接下来的话就令蔡宝军为难了,“宝军啊,你们都别跟着我了,我去市里走走。”

“是。”犹豫了一下,蔡宝军也只能乖乖听令,以前就有他不答应结果皇帝和皇妃偷偷溜掉的记录,那更令人担惊受怕。

……

下一个镜头的时候。

“咣当咣当咣当”

蔡宝军苦着脸坐在叶昭身边。

这是去往叶卡捷琳堡的火车,几十年来,俄国人的战争创伤渐渐被抚平,至少对大多数乌拉尔人是如此,生活境遇的提高使得他们渐渐淡忘了东方邻国通过战争从他们手中夺得了西伯利亚大片领土,新一代的乌拉尔青年,喝中国啤酒、崇拜中国明星、唱中国歌曲,看中国电影,他们是在东方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