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风云突起(第2/4页)

在赵府客厅喝下午茶,实则就是讨论如何帮赵先生赢得竞选,“竞选团队”成员均是赵先生的亲戚,满堂堂坐了一屋子。

而俊逸潇洒气质非凡的叶昭和性感妩媚摩登尤物金凤,在“竞选团队”中无疑地位最高。

赵先生唤作赵海迪,字易之,今年四十多岁,在上海有一家外贸行,多与西洋人打交道。

此时品着茶,赵先生就笑着问叶昭:“文先生,我曾与几位挚友商议,成立如西洋之政党,如此便有了统一纲领,平日造福人群,凭所作所为获得民众认可,便不必等竞选之日头痛,发自心腹的一番话,还往往不如人家空口刻印虚假资料得分,想想未免不公。”

成立政党?叶昭笑了笑,心说有这想法就是好的,说道:“只怕现在不易获得官家许可。”

赵先生也点点头,说道:“是啊,结党终究不好,虽立意良善,终怕误国误民。”

叶昭道:“或许有一天能合法成立政党吧,不过若总理一职不能实现议会选举制,便算有了党派,也终究无用不是?”

赵海迪一呆,干笑道:“文先生想的深远。”又急忙岔开话题:“还是说说这传单该如何打动选民吧。”

坐在长沙发上一个中年胖子道:“还是照我说的,每份传单里都夹带礼券,三哥,我包你选上议政使。”

赵海迪摆摆手,声音严厉起来:“短视!这等主意不必再说了。”按照金陵议政使选举法规,若有竞选者向选民输送利益,包括承诺输送利益,其参选资格将会马上被剥夺,而且视情节轻重最低给予十年内不得参政的惩罚,严重者,更会追究刑罚责任。

他们议论纷纷,叶昭只是微笑聆听,偶尔发表下意见,往往是点睛之笔,虽然只是来考察试点选举情况,但做了赵海迪的团队成员,帮其竞选成功也是附带目标。

不过有时候计划委实赶不上变化,第二日,叶昭接到一封秘密电报,当即便离开了金陵。

电报是南洋总督张有存发来的,十万火急的一封电报,英国人印度舰队的几艘炮舰突然出现在大亚齐的港口,逼迫亚齐酋长国苏丹马赫迈德·沙投降。

此事原委还要从这几年帝国在南洋的政策说起。

亚齐酋长国位于南洋苏门答腊岛最北端,大亚齐是其首都,滨亚齐河口南岸,当马六甲海峡北口西岸,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苏门答腊岛上的王国一一被荷兰人所灭,但由于英、荷矛盾,亚齐酋长国是唯一幸存的国家,实际上,这个国家到了后世,其居民仍然不认为自己是印尼人,历经与印尼政府数年战争,双方达成和平协议,亚齐省成为特区,半自治状态,随后“自由亚齐运动”士兵上缴武器。

而现今亚齐酋长国是苏门答腊岛上唯一未被荷兰人吞并的国家。

帝国也将大亚齐海港视为冲出马六甲海峡的最重要的潜在补给点。

经过数年努力,中国人与亚齐酋长国的贸易联系越发紧密,而不久前,双方代表在坤甸开始展开谈判,中国人有望取得在大亚齐(班达亚齐)港的港口修筑以及租借权限,若条约达成,则南洋一带,中国将会取得马六甲海峡最北端的港口使用权,势力范围立时便辐射印度洋。

很明显,双方的秘密谈判被英国人知悉,对于这个在远东越来越占据霸主地位的东方大国,英国人充满了警惕,更不想见到中国人的军舰自由来往马六甲海峡,是以才遣出其印度舰队的战舰以武力威慑亚齐酋长国,阻挠中国人冲出马六甲海峡的努力。

与英国人的第一次战争危机就这么意想不到的降临。

叶昭回到京城的当晚,便召开了枢密院会议,在京城的政界、军界大佬悉数出席,唯一在京城的宗教界领袖章嘉活佛自也是会议的参加者。

其实叶昭本来准备趁普法战争英国人将目光投注在欧洲之时再解决马六甲的困局,本以为因为自己的蝴蝶翅膀普法战争会提早到来,谁知道法国人在东方接连遭遇重挫,其政策变得谨慎起来,对于普鲁士统一德意志联邦的努力也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克制,再不似以前那般自大,志大才疏的拿破仑三世,好像也清醒过来,与普鲁士的交锋,不再咄咄逼人,双方之间的战争,看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爆发的,而且最终结果如何,就更不是叶昭所能预测。

现今叶昭也只有抛开历史因素,小心翼翼的进行打破英国人或者说欧洲人封锁的马六甲海峡,对于欧洲国家来说,尤其是在苏伊士运河已经通航的情况下,只怕没几个国家乐于见到中国人冲出马六甲海峡,那么浩浩荡荡的中国商船船队就很有可能潮水般进入地中海,成为东西贸易中的又一枝主力军。

可是英国人的反应,显然比想象中要激烈的多。

品着香茗,看着长桌两侧的政界、军界官重臣,这些年了,不管帝国思想如何活跃,但官也好,民也好,如果在叶昭身侧,却同前朝大臣在皇帝面前没什么区别,有时叶昭几句话,就能令他们感激涕零的抹泪。

叶昭虽然心下别扭,但却也没办法,想想也难怪,清末历史上算是接受了新思想鼓吹立宪的立宪派大臣们,又如整天骂慈禧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皇上面前又如何?历经一次次对外战争遭受的耻辱,那时候的皇权威望已经降到了冰点,国人对西方之崇拜更无以复加,和今日皇权之重不可同日而语。饶是如此,就算辛亥革命后,保皇党可也大有市场,更不要说现今了。

若现今这些大臣能跟自己平等交流那除非精神有问题,这些事,可真是急不来的。

郑珍正慢条斯理阐述与英国人冲突的危险,这位当世大儒可以说是理智派的代表人物了,他一向不赞成武力对外扩张,而是主张仁政,认为天朝上邦,物体自丰,只需维系东洋、南洋贸易,不需西进与西夷争长短。

委实,帝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说在同时进行,经济发展极为迅猛,暂时看,又没有什么短缺的战略物资,地大物博,经济完全可以自成系统,民众生活水平也逐步提升,也难怪闭关锁国论者又有了市场,这些人,大多认为我们关起门来发展最好,我天朝上邦就是世外桃源。

当然,现今这种闭关锁国论更类似于西方外交中的孤立主义,和前朝闭关锁国完全是两回事。有孤立主义思想的国家,往往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盛,又远离强国政治斗争的中心,如美国和中国,都具有上诉条件。而中国因为人口众多,加之自古以来的自给自足经济系统,当在远东恢复了霸主地位之时,出现孤立主义思想也就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