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长安之乱(第4/6页)

呜呼赤眉军,与其说他们丧心病狂,不如说他们再无敬畏之心。他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在意,又怎能奢望他们对生者保持起码的怜悯,对逝者保持起码的尊敬?

No.4 临阵换帅

公元二十六年九月,赤眉军挖完诸陵,重返长安。而随着赤眉军的重返,长安周边的局势越发错综复杂,各阵营之间,立即又展开了一通眼花缭乱的混战!

延岑屯兵杜陵,并没招谁惹谁,然而赤眉军就是看他不顺眼,遣大将逄安领大军十余万人前往攻打。

刘嘉屯兵谷口,同样也乖得很,赤眉军却同样看他不顺眼,遣廖湛领兵十八万,前往讨剿。

赤眉军精兵尽出,长安城中只剩下皇帝刘盆子和少量羸兵弱卒留守。邓禹大喜,捡漏儿的时机到了,不仅可以趁机收复长安,更能一举俘获刘盆子,于是发兵来攻长安。谢禄率师回救,与邓禹夜战于长安城中。邓禹偷鸡未遂,再度败走。

更让邓禹羞愧难当的是,赤眉军同时三线作战,只有在他身上尝到了胜利的快感,而在其余两条战线,赤眉军则被延岑和刘嘉揍得极为凄惨。

逄安攻延岑,先胜后败,死者十余万,逄安率数千残众逃归长安。

廖湛讨刘嘉,刘嘉大发神威,阵前亲手斩杀廖湛,余众溃散。

赤眉军连遭惨败,再也不敢招惹军阀,只得重操旧业,鱼肉孤苦百姓,继续以抢掠为生。然而,托他们自己的福,三辅早已被他们糟蹋得千疮百孔,白骨蔽野,城郭皆空,幸存者则聚为营保,坚守不下。赤眉军连日搜刮,一无所获,只得开始谋划东归。

刘嘉大胜廖湛,但自己也损失惨重,军中粮荒又日紧一日,彷徨在关中大地,不知该何去何从。刘秀听闻,遣使命邓禹招降刘嘉。

邓禹修书劝降刘嘉。刘嘉接书,聚众商议。李宝力主拥兵自守,且观成败。来歙怒斥李宝道:“文叔羽翼已成,必得天下,何观望之有!”

来歙,既是刘秀的表哥,也是刘嘉的大舅佬。刘嘉为汉中王,来歙随行至汉中,常在刘嘉左右,最见信用。

刘嘉闻来歙之言,叹道:“汉中已失,退无归处。今客居关中,士卒疲惫,终非长久之计。文叔与我,亲如骨肉。骨肉相残,我心何忍!不如降。”

刘嘉率众入云阳,归降邓禹。李宝虽随刘嘉而降,自恃手握雄兵,心犹不甘,倨慢无礼,浑不将邓禹放在眼里。邓禹近来诸事不顺,心中正烦躁不堪,见李宝狂妄嚣张,大怒,收而斩之。

李宝之弟李艮见长兄被杀,岂肯甘休,收李宝之军,趁夜突袭邓禹。邓禹猝不及防,仓促应战,战至天明,这才勉强击退李艮,清点部众,死伤逾万,大将耿也不幸阵亡。耿,耿纯之弟也。

此战过后,邓禹的威望一落千丈。邓禹刚到关中之时,关中百姓无不将他视为救星,都指望着他可以保土安民,还关中以太平。结果,邓禹先后被延岑、赤眉军暴揍,几无还手之力,内部又接连内讧,军纪已无从谈起。关中百姓从此对邓禹彻底死了心,靠邓禹不如靠自己,各郡县大姓于是皆各拥兵众,以武力自保,谁的号令也不听从。

必须承认,关中局势已经被邓禹完全搞砸。就连一贯力挺邓禹的刘秀,至此也终于对邓禹失去了耐心,诏令邓禹尽快回洛阳复命,同时任命冯异为关中主帅,拜征西大将军,接替邓禹。

在刘秀的嫡系之中,冯异的地位仅次于邓禹,邓禹失职,冯异顶上,可谓是众望所归。刘秀亲送冯异至河南,赐以天子乘舆及七尺玉具剑,面授方略道:“三辅先遭王莽、更始之乱,后又罹赤眉军、延岑之酷,百姓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不必强求略地屠城,重在平定安集。诸将非不健斗,然好掳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冯异顿首受命,引兵进发关中。

No.5 伤仲永

邓禹入关中,是从黄河北岸过汾阴而入,然后避开长安,在长安以北一路扫荡。冯异入关中,则是从洛阳出发,过函谷关,一路直逼长安,正堵在赤眉军向东方逃窜的必经之路上。

冯异先抵弘农郡,所至皆布威信,弘农群盗称将军者十余辈,皆率众来降。冯异进至华阴,遭遇赤眉军先头部队阻击,冯异大胜,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五千余人。赤眉军首领樊崇等人大怒,尽起主力,前来华阴邀战冯异。

见赤眉大军前来,不下二十万人,部下皆劝冯异道:“兵法曰,归师莫遏。不如闪开一条道,让赤眉军顺利东归。赤眉军一走,取关中易如反掌。”

冯异摇头道:“赤眉军一出函谷关,马上就将威胁帝都洛阳。我等兵力虽少,也当死守华阴,将赤眉军堵在关中,绝不可使其东归。赤眉军无粮,不能持久,我等只须耗其粮食,挫其锐气,赤眉军不久必然自溃。”

冯异扼守华阴,如同一盏红灯,阻住了赤眉军东归之路。眼看此路不通,赤眉军其实完全可以改道,走守备空虚的武关,从南阳进入中原。然而赤眉军却偏偏死心眼,非要在华阴和冯异死磕不可,一定要把冯异这盏红灯变成绿灯,然后扬长而过。

再说邓禹接到刘秀诏书,起程返归洛阳,从云阳出发,过频阳,渡汾阴,入河东郡,进至安邑,再抵大阳,已到黄河岸边。只须过河向东,再有两日路程,便可抵达洛阳。

滔滔河水在前,天宽地阔,风急浪高,邓禹停马而观,忽然恸哭。

邓禹生性骄傲,甚至是过于骄傲。当初刘秀遣他入关中,拨给精兵两万,手下大将,也任由他随便挑选。邓禹心高气傲,早已成名的大将,如吴汉、耿弇等人,一个也不选。邓禹选了谁?以韩歆为军师,李文、李春、程虑为祭酒,冯愔为积弩将军,樊崇(非赤眉军首领,同名而已)为骁骑将军,宗歆为车骑将军,邓寻为建威将军,耿为赤眉将军,左于为军师将军,皆是寂寂无名之辈。邓禹的潜台词就是:别看手下一群虾兵蟹将,但只要有我邓禹在,一切皆可搞定。而且,也只有选这些无名之辈,才能更显出我邓某人的能耐。

然而,邓禹终于在关中失败,而且是惨败。可想而知,一旦回到洛阳,他将再也没有机会执掌大军,从而为自己雪耻正名。他的人生形象,也将永远定格为一名耻辱的败将,被史官载入史册,供后人讥笑检讨。

这就是他邓禹的终局吗?不!他还没有回到洛阳!

此时,他手上仍有万余精兵,他还有最后一次翻本的机会,他还可以为命运作最后一搏!一胜遮百丑,他此刻最需要的,便是一场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