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来”的政权(第2/4页)

亲友资助起义是可以理解的,革命志士变卖家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资本家出钱起义,原因为哪般?我们当然不否认这一群体中有热心革命者,但是我们想搞清楚的是这当中占多大的成分?当年的捐款,不全是出于海外华人的革命觉悟,好些捐款,实际上是个别华人对革命的一点赌博性“投资”。当初康有为的保皇党在美国筹款就是靠清制官服为道具的,声称只要是三品官以下爵位,他们即有权封赠,至于封赠官衔大小,则视捐款者所捐多寡而定。而那些华侨老板,之所以踊跃出钱,为了就是日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后来形势发生变化,保皇党不再被信任,孙中山的革命党开始成为风险投资的主要对象,支援革命,一是为了“十可报百,万可图亿”,二是为了“待民国成立后论功行赏”。商人通常都是按商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的,虽然这一点可能不被他们所承认。

孙中山接受香港总工会捐款的收据

1911年,革命成功了,中华民国成立了,孙中山做了临时大总统。对于那些早年支援起义而购买股票的这些人,他们的回报如约而至了吗?没有太多的材料体现这一诺言的兑现。孙眉想当粤都督,蔡元培推荐了,但是孙中山说:“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政治。粤督任重,才浅肆应,绝非所宜;安置民军,办理实业,家兄当能为之。”后来有的材料说孙眉“欣然接受”,有的材料说孙眉还曾到南京“兴师问罪”,总之,粤都督是没有当成。

所以美国的韦慕庭说,“从现时的观点来回顾过去的历史,人们会认为,孙博士对债权人的某些许诺似乎是鲁莽大胆的,甚至是丧失原则的。对于提供特权、地位和租界一事,也许孙中山毫无内疚不安之感。因为,他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个伟大的目标:推翻可恶的清王朝,建立一个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政权。”416

辛亥革命成功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在组建政府时,代表们推举“绅商”张謇任财政部长,张謇不干,写了一份《对于南京新政府财政意见书》,发表了他对临时政府财政问题的意见,主要的观点就是一个:没钱,干不起来。作为晚清最著名的商人,张謇自然也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他认为,政府权力的巩固与否,全在财力的强弱,没钱,军饷发不出来,军队就不能统一。他给临时政府算了一笔账,一年的军费需要5000万两、中央行政及外交经费至少需要3000万两,加上其他支出,一年的财政支出需要1.2亿两;但是从收入上看每年只有海关税3000万两,两淮盐税1000万两,除此无其他进项,因此,中央财政每年最少赤字8000万两。为此张謇提出了两条建议:第一,各省承担中央财政3000万两,第二,孙中山在海外募集外债5000万两。

孙中山于1911年10月中旬离开美国回国,到1911年12月25日才回到上海,为什么走了这么长时间?主要是他到英国、法国转了一圈,想举点外债,“以度艰难”,但是一无所获。当他到上海后,“各界皆以巨款相期相问”,但是孙中山只有无奈地自嘲:“我没有一文钱。带回来的只是革命的精神!”417

在务实的张謇看来,“不知崖畔”的孙大炮,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难以解决现实的问题。不仅张謇这么看,外国人也这么看,孙中山多次向英美银行协商借款,但都被拒绝,一笔钱也没借到,致使府库空虚,庞大的军费开支无着落,连政府公务员的薪水都发不出。张謇后来跑去跟袁世凯干了。

1917年,段祺瑞破坏约法,7月,孙中山决定率领部分海军南下,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开展护法运动。然而这又要花钱,没钱,海军第一舰队开不动,100多位议员南下不了,据说是上海的犹太房地产商哈同捐给了孙中山五麻袋钞票,才使得他能够率参众两院议员和海军舰队南下。非常国会召开了,军政府成立了,海陆军大元帅当上了,但还是没钱。虽说谣传孙中山此前曾得到过德国150万银元秘密捐赠,但即便如此,也不能维持军政府的正常开销,更别说护法了。

1912年5月25日,孙中山与澳门总督、主教、大律师、政府官员、知名人士等人于澳门陆军俱乐部合照留念。

当时,广东各项税收,均为广东督军陈炳把持,他拒绝担负“军政府”和“非常国会”的经费。没钱,孙中山许多政治和军事上的筹划无法落实,军政府的工作无法正常运行。据说廖仲恺经常到掌管广州财政的官僚的烟榻上去要钱,三番五次,矛盾日增,陆荣廷418为缓和矛盾,调莫荣新接任广东督军。莫荣新继任后,继续在财政上扼杀“军政府”,不仅如此,还密令下属杀了孙中山派往各地的招兵人员。孙中山生气了,亲自操炮,轰了莫荣新的观音山督军府。由于当时北京政府也正率领部队向广州进攻,莫荣新怕激化陆荣廷与孙中山的矛盾,两面受敌,不敢还手,第二天跑到大元帅府向孙中山赔错,但还是不给孙中山钱。孙中山终于给挤跑了,护法运动搞了一年不到就结束了。

被陆荣廷挤跑了的孙中山,革命动力不减,命令陈炯明发动对桂系的进攻,重建广东护法军政府。1921年6月,广东军政府发动粤桂战争,打败桂系,统一广西,陈炯明成了广东的实力派人物。重新组织了军政府的孙中山决意北伐,但是陈炯明有不同意见,他说,“连年用兵,将士疲劳,宜暂休养;饷械未足,宜事补充;且湘省方倡联治,即议北出,宜先疏通;且南北议和草约经中山认可,已派代表征求江浙各省,宜得同意,不能突起用兵,自毁信义。”419条条在理、论证充分,但孙中山执意北伐,也只能勉强配合,但其后又发生了陈炯明“叛乱”的事。

陈炯明为什么又把孙中山从广州赶跑了?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外,还有经济上的原因。当北伐开始后,孙中山苦于军饷无着,跟陈炯明说:“吾北伐而胜,在事实上固不能回两广;北伐而败,且尤无颜面回两广。两广请兄主持,但毋阻吾北伐及切实接济饷械而已。”420也就是说要陈炯明解决最根本的钱的问题,当时广东省一年的税收是1600万元,每年的支出需3200万元,赤字达一倍,粤桂战争又用去了800万,如再继续北伐,钱由何出?陈炯明的压力是很大的,虽是在如此压力下,还是每月接济了北伐军军饷50万元。1922年2月21日,负责为北伐军筹饷的粤军参谋长邓铿在广州火车站遇刺身亡。邓铿一死,北伐所需接济不至,陈炯明和孙中山的矛盾爆发,孙中山撤了陈炯明的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长等职,要陈炯明返回海丰家中休养。手下不干了,驻桂粤军总指挥叶举,也是陈炯明的得力干将,带了50多个营,跑回广州,炮轰孙中山总统府,公开叛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