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的下场(第2/4页)

在对外关系上,以“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为由,将西域各国的王改封为侯。

另外,王莽还在教育、祭祀、法律、音乐、漏刻(计时工具)、建筑、历法、度量衡、车辆制作的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改革,甚至还改了许多地名。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商人杜吴杀死了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校尉公宾就“斩莽首”,尸体则被争夺的士兵肢解了。几天后,“悬莽首于宛城市”356,当地“百姓”纷纷拿石头砸,据说还有人把他的舌头割下来吃了。后来,王莽的头骨被处理了,刷了油漆,收藏到皇宫武库里,并且一直收藏了二百七十多年。

3.王安石(1021年—1086年)

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成年后仕途顺利。

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深刻地认识到宋朝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1058年,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年王安石写了一份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分析了宋朝内忧外患交织、财政日益困穷、风俗日益败坏的形势,提出了变更天下弊法以及培养大批适应变法革新需要的人才的迫切性。要求宋仁宗以汉、唐两代王朝的覆亡为前车之鉴,果断实行变法。他还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思想。这封言事书受到了一般官僚士大夫的称赞,却没有从最高统治集团中得到任何反应。

1067年,20岁的宋神宗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所以即位后就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

1069年2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主持变法。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357等新法。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坚持“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358,得罪了不少人。

1073年,蝗虫成灾,继又大旱。1074年3月,京城安上门的监门郑侠画了一幅《流民图》,写了一篇《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说大旱皆因王安石变法,称:“臣谨以逐日所见,绘成一图,但经眼目,已可涕泣,而况有甚于此者乎?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359。“神宗反复览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360。第二天,青苗、免役法“暂停追索”,方田,保甲法一起罢除,共采取了十八条措施。

三天后,大雨瓢泼,“远近沾洽”361!这让宋神宗大受刺激。

1074年4月,“众疑群谤”之中的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再任江宁知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

1075年2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但难有作为。

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潜心学问,不问世事。

1085年,“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全部精力为实现富国强兵的宋神宗病死了,年仅37岁。哲宗(赵煦)即位,任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

1086年5月21日,66岁的王安石也在南京病逝了。

4.张居正(1525年—1582年)

张居正,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只因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炼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比梁启超要早一年),23岁中进士,42岁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48岁任内阁首辅,辅助10岁的小皇帝明神宗朱翊钧。

“自命摄政”的张居正针对当时的五大积弊,进行了全面改革。(一)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严格奖罚,唯贤是用,坚决裁减冗员;(二)清查全国土地,推行了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362(三)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

经过张居正十年艰苦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363。但是张居正执政期间,下级官员对其参劾不断364。

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病死,年58,谥文忠。遵其遗嘱,千里迢迢,发丧回乡,归葬荆州故土。

1583年,陕西道御史杨四知上书弹劾张居正十四大罪。四月,查抄家产,“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365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一生为改革弊政呕心沥血的张居正,被免开棺鞭尸的命运,但是坟包原来高三丈,遵皇上的旨意,也削去了两丈。

直到1622年才由木匠皇帝朱由校恢复其名誉。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体现着历史的反复。

有两个规律性的东西,第一,改革是被动的,任何改革都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没有社会矛盾,改革无从谈起,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公元前361年的诸侯割据时期,仅有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这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于是,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366,颁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目的就是改变“卑秦”的状态。

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上层贵族“多畜奴婢,田宅无限”367,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各地起义不断。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掌权后的王莽意图通过改制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统治。

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又因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另外,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同时又由于宋朝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导致宋朝军事衰落,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低下,西夏和辽国多次挑起战争,宋军连年战败。正是在“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368的情况下,宋神宗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