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的洋务派(第2/3页)

1895年甲午战败后,日本指定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伊藤博文的强硬态度和武力威慑下,李鸿章签订了连他自己也认为是“奇耻大辱”206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后,作为替罪羊的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二十五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12日,为收拾八国联军的战争残局,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乘轮船至上海后,以身体不适为由暂停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直至7月30日,北京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急催李鸿章北上。一个月后,李鸿章抵京收拾残局,向八国联军求和。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签约后,气恼交加的李鸿章呕血不起,“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于11月7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就在李鸿章死前,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要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

相传李鸿章临终前有一首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签定《辛丑条约》时的李鸿章、奕劻

李鸿章死后,两宫“哭失声”,慈禧太后称他是“再造玄黄”之人,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4.张之洞(1837-1909年)

张之洞比李鸿章小14岁,河北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我们所熟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他提出来的。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从小读书用功,才思敏捷,(这似乎是综合了曾国藩与李鸿章两人的优点),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1852年)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1864年)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整顿学风,创建经心书院,提拔奖励有真才实学的人,颇得众望。

1874年起充四川乡试副考官,又简放四川学政,整顿四川科举积弊,创建尊经书院。

1882年45岁时出京赴山西任巡府,禁革山西种种陋规,设清源局、教案局、洋务局、桑棉局、铁绢局,筹办山西练军。

张之洞像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因力主抗争,1884年任两广总督。这一时期,他在广东开设水陆师学堂,创设枪弹厂,大治水师、专款购兵舰,设缫丝局,创办机铸制钱局及银元局,筹办织布局和制铁厂。

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筹建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湖北织布局,还创办了制砖、制革、造纸、印刷等工厂。除实业外,张之洞还大力兴办教育,创立了两湖书院、经心书院,又设立了农务学堂、工艺学堂、武备自强学堂、商务学堂等。在督鄂十七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

1894年,张之洞调署两江总督,任期一年多,还是大办教育,在南京设了储才学堂、铁路学堂、陆军学堂、水师学堂等。

1907年奉旨回京管理学部事务,次年兼充督办铁路大臣。

1909年10月4日病逝,6日追谥文襄,晋赠太保。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他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但在其所有的政绩中,教育方面的成就却是最突出的,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李鸿章不同的是,张之洞在处理对外关系上表现得比较强硬,例如:1883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初起时,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事,李鸿章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而张之洞上疏建议战守,请求“严督滇、桂之战,急修津广之防”。70岁的老将冯子材率军镇南关大捷,大败法军,扭转了整个战局,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但是清廷却决意乘胜求和,命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兵,前线将士闻讯,“皆扼腕愤痛”,张之洞接连电奏缓期撤兵,竟遭李鸿章传旨斥责。又如:1901年李鸿章在签署《辛丑条约》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对“合肥所讲条款,每每有所纠正”,并指责李鸿章“老横偏执、怗过遂非”,当然李鸿章也反批评他“仍是二十年前在京书生习气。”207

如果主管朝政的不是李鸿章,而是张之洞,清朝晚期的局面可能又是另一番模样了。

可是历史却不能假设。

5.左宗棠(1812-1885年)

左宗棠像

与张之洞同样比较强硬的是另一个洋务派——左宗棠。

左宗棠,湖南人,与曾国藩同时代,比曾小1岁,“生性颖悟,少负大志”。5岁时,随父亲到省城长沙读书,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的则是学习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著作“视为至宝”,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对考学却没啥大用,所以20岁以后,六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

自尊心与自信心极强的左宗棠受到了打击,打算“长为农夫没世”。1850年1月,林则徐路过湖南的时候,特意请隐居乡间的左宗棠会面交谈,在会见中,林则徐把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很多军事、地理、文史等方面的资料,全部交给左宗棠,对他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208这次会面对左宗棠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新疆收复后,左宗棠还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拜谒了一次。

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终于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209等人的忽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