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家事更比国事烦(第6/8页)

在软禁期间,三阿哥胤祉还是兴风作浪,他向康熙揭发胤禔迷信喇嘛教巫术,诅咒废太子,并在废太子的住处放了邪物。康熙听后,原本脆弱的神经绷得更紧,他立刻派人去搜查,果然查出了“证据”。此时,康熙的头脑已经很不清楚了,他没想到胤禔可能是被人陷害。

康熙对胤禔失望到极点,他觉得胤禔的罪过比胤礽更大,下令剥夺胤禔的王爵,并永远囚禁。

康熙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毕竟是亲骨肉,所以朕不忍杀之。”为了防止胤禔将来有报复行动,他派人严加看守胤禔。

胤禔活了六十三岁,其中二十六年的时间是在高墙中度过,虽然贵为皇子,活得却毫无自由。第一轮争夺战中,看似最有希望的皇长子胤禔却最先出局。

三阿哥胤祉平时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他为什么要搞垮胤禔呢?

我们先来了解三阿哥,胤祉在康熙所有的儿子里是最温文尔雅的,学问也最好,所以他出手结束胤禔的政治生命就让人特别起疑。他是受人指使?还是自己动手?如果是自己动手,又有什么动机呢?

胤祉从小就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各门功课都非常优秀,他曾经编纂《古今图书集成》,没有扎实的学问,康熙也不会把这个任务交给他。但胤祉是一个很低调的人,看上去没什么政治野心,还曾经主持过孔庙的祭奠。

大阿哥和二阿哥都被软禁后,胤祉就是年纪最大的皇子了。也许正因为这点,所以他也起了司马昭之心。康熙生病的时候,胤祉表现得非常积极,日夜在一旁照顾。胤祉是一个很有才气的学问家,编写了很多图书,康熙很欣赏他的才干,但是并不认为他是一个合适的政治家。胤祉自己心里会不会也是这样想?从他的表现中,我们就知道他绝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书呆子。

胤祉走的是低调政治路线。康熙末年,这时候胤祉很受宠,发生了“孟光祖事件”。

孟光祖是胤祉的幕僚,在胤祉最受宠的时候,他忽然打着胤祉的旗号到全国各地奔走。根据当时的规定,皇子的门客如果要到其他各省活动,必须先申请,批准了才能行动。但孟光祖却没有走这些程序,他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欢迎,在各省之间畅通无阻,这就像是为胤祉做巡回宣传一样。

孟光祖活动的时候,经常以胤祉的名义馈赠给地方大员一些礼品,在四川时,给四川巡抚年羹尧送了厚礼,在江西时给江西巡抚佟国勷送了大礼。那意思仿佛是给这些人通气,告诉他们胤祉就是未来的继承人,你们以后要多多支持他的工作。根据规定,阿哥跟地方大员来往,地方大员必须登记,然后上报朝廷。但地方大员都没上报,显然是不想得罪胤祉。所以孟光祖活动了几年才被康熙发觉,接下来是我们熟悉的一幕,孟光祖被正法,地方大员要么革职要么降级,但也到此为止,不会追查到胤祉头上。

由此可见,胤祉是有政治野心的。雍正继位之后,也因此指责过胤祉,说他以储君自命,觊觎大位。

太子复位

康熙万万没有想到,废掉太子会惹来这么多的麻烦。

储位问题让康熙头脑紧张,想到这个问题,他本能地感觉到一种恐惧。但是这个问题迟早都要解决,谁能帮自己呢?

康熙想到了久违的老臣李光地。李光地是汉人,跟索额图和明珠不一样,他是凭着自己的实力爬上来的,一路中进士,点翰林,做到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还曾担任过太子的老师。

康熙与李光地的关系就像刘邦跟张良的关系一样,李光地不是一个权臣,而是一个有智谋的大臣,所以他们君臣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

在要不要杀掉胤禔和胤礽的问题上,康熙就咨询过李光地的意见。李光地说,废黜太子囚禁胤禔都可以,但是杀掉自己儿子的行为却万万不可,这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种不祥的事情。

康熙把自己的困境都坦然告诉李光地,说储位未定,阿哥们个个都蠢蠢欲动,不立储不行啊!要立储的话也不知道立谁。

李光地静静地听着,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这是皇帝家事,发表任何意见都必须特别小心。

看到李光地不说话,康熙只好将自己心里的想法全都说出来:“之前朕所以废掉太子是因为太子看到自己兄弟死了,冷漠无情,毫无关心之意。二来也是因为太子最近暴虐无常,完全丧失了心智。不过,现在事情已经水落石出了,都是大阿哥在后面搞鬼,让太子中邪了。这次找你来呢,就是想和你商量一下立储的问题。”

李光地听出来了,康熙的言外之意是想复立胤礽。对于中邪一说,理学出身的李光地当然不相信。李光地郑重地说:“我现在身居高位,鬼物都不敢近身,何况是二阿哥这样尊贵的人。邪魔之说,皇上万万不要相信。”

李光地的言下之意似乎是不主张复立胤礽。

康熙假装没有听出来,问道:“如果不是邪魔,又是什么呢?”

李光地说:“人性。人的地位一旦尊贵无比,就容易产生骄纵的情绪;日子过得安逸了,就容易放纵。骄狂放纵的日子过久了,人的神志很容易昏聩,听不进去别人的任何话。一旦在这种状态中沉湎久了,就很容易改变人的性情,让人狂妄自大,是非不分。”

康熙当然不愿就这么放弃胤礽,他问道:“二阿哥还能改过来吗?”

李光地以前做过胤礽的老师,对胤礽很了解,他说道:“要他变成一个正常人,也不是不可能,不过要付出一些代价,除非二阿哥能够清心寡欲见心明性,不要再过那种糜烂的生活。只要他心境淡泊,时间长了,自然能恢复本性。”

康熙点点头,不过似乎没有听进去,对这种比较玄妙的东西,这位现实的皇帝并不是特别上心。他说道:“朕想再让二阿哥当太子,结束众皇子们明争暗斗的局面。”

李光地听了显然不太赞同,但他不好正面反驳,只说:“二阿哥的病需要时间调养,不可操之过急。”

康熙说要立谁为太子,谁都无法阻拦,他这次召李光地来,更准确地说不是为了征求李光地的意见,是希望李光地把复立胤礽的信息传递出去,看看朝野上下的反应。也希望大臣们能够揣测皇帝的心思,主动请求复立胤礽,这样一来,自己也有面子了,将来也有回旋余地。

但李光地这个人非常谨慎,他知道这事情事关大清国体,再说他本人并不赞同复立胤礽,所以始终没有把这事说出去。

看到李光地不配合自己,康熙只好自己动手了。康熙选择的地方是畅春园,他想在这里搞一次民意测验。作为一个皇帝,康熙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作为一个处处以明君标榜的皇帝,他不会粗暴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常常会表现出礼贤下士体察民意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