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乾隆反贪“风暴”(第2/7页)

和珅固然把这个案子干得相当漂亮,但未必符合乾隆的心意。案子水落石出后,乾隆下令将李侍尧押到京城。李侍尧落到和珅手里,论理是没有活路的,根据雍正修订的法律,贪污超过一千两就是死刑,而李侍尧自己供认的就已经有三万一千两。

乾隆怜惜李侍尧可能有这样一个原因,李侍尧在进贡方面特别卖力,如果李侍尧不受贿的话,哪有那么多钱给自己整这么多宝物。在乾隆初期,律己甚严,但到了后来,乾隆喜好奢靡的本性开始暴露,乾隆虽然不能约束自己的喜好,但他是个聪明人,知道这个案子查到最后,总归会回到进贡问题上,到时候落马的就不只是李侍尧,自己也会留下骂名。

一审死缓

高官李侍尧落马,和珅心里那个滋味真就一个美字可形容。

乾隆下旨痛斥李侍尧和那些行贿的官员,并下令将李侍尧革职查问,其他行贿人等全部革职,具体如何量刑由刑部和和珅等人拟定。此外,乾隆还下旨将云南巡抚孙士毅革职,发配伊犁,理由是隐匿不报。其实,孙士毅并没有向李侍尧行贿。如果让孙士毅告发李侍尧,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太可能。

当时督抚大员对辖区的权力之大甚至超过了皇帝,因为全国那么多官员,主要靠督抚来管理。督抚有权推荐和弹劾官员,所以让一个下属去弹劾督抚,那是强人所难。

不过,孙士毅跟和珅的关系较好,和珅替他说情后,免予发配伊犁,最后留在京城编纂《四库全书》。

揭发李侍尧的海宁非但没有得到奖赏,反因为最初不肯交代事实,犯了欺君之罪,交到刑部议罪。

和珅很希望给李侍尧拟个斩立决,但和珅毕竟是一个相当精明的人。在乾隆身边,无人比和珅更会揣摩圣意。和珅从乾隆的态度看出他对李侍尧多有怜惜之意,好像很不情愿将李侍尧治罪一样。和珅清楚,李侍尧是乾隆的股肱之臣,自己如果想把李侍尧置于死地的话,乾隆这么精明的人估计会看破自己的真实想法,到时候也会影响自己的前途。

和珅经过反复考虑后,跟刑部侍郎喀宁阿拟了个“斩监候”的刑罚,换句话说死缓。狡猾的和珅很明白,这样的量刑对于李侍尧的罪行来说不算重,从而可以掩盖自己报复李侍尧的动机,但是也不会影响李侍尧最后的结局。一般来说,判为斩监候的只不过是多活一段时间,最后也难逃一死。

倒是对那些向李侍尧行贿的官员判决容易一些,素尔方阿被判斩监候,秋后处决,家产抄没;汪圻和庄肇奎被发配到伊犁,永不许归,家产入官;张珑、方洛、杨奋被发配到乌鲁木齐,家产入官;德起因为病故,免受追究,不过家产也被抄。

在办理李侍尧案子时,和珅充分展现了自己过人的才干,仅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圆满完成任务。

二审斩立决

被判斩监候后,李侍尧觉得自己迟早一死,只想这一天快点结束,免得承受更多的折磨。他所不知道的是乾隆并不想他死,乾隆很想出手救他。当乾隆看到和珅奏折上针对李侍尧的量刑时,非常担心李侍尧会被处死。

作为一个皇帝,他是帝国权力最大的人,但即便如此,他也不能将大清法律视同儿戏。要救李侍尧,也必须得钻法律的空子,不能给人独断专行的感觉。

李侍尧作为朝中重臣,他的案子本应由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家共同会审。现在却只有刑部一个部门审理,乾隆心想,让三家共同会审是不是可以救李侍尧一命呢?但乾隆也担心三家会审会让李侍尧死得更快,除非自己事前打招呼,但提前给三个部门打招呼,君威何在呢?

乾隆于是想起了另一条路,大学士九卿会议。这个会议是清廷最高的审议机关,成员由九个部门的高级长官组成,由于人员复杂,人心不一,这个会议经常流于形式。很多与会人员对于讨论的事情并不关心,很多人甚至以种种理由为借口不来开会。乾隆觉得这个会议应该不像三司那样要求严格,估计不会判李侍尧死罪,一旦这个会议轻判,自己就有机会救李侍尧了。

然而,让乾隆失望的是,这个会议居然比刑部判刑更严厉:斩立决。

会议代表显然对李侍尧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大家都没有流于形式,而是积极发表意见。大家援引《大清律例》,觉得判处李侍尧斩监候太轻了。许多大学士援引乾隆五年九门提督鄂善受贿一千两银子被判死刑的案例,说李侍尧的犯罪情节比鄂善要严重得多,理应斩立决。此外,还有以前的云贵总督恒文和原任贵州巡抚良卿等人,也是在任内贪污,而且贪得还没有李侍尧多,最后两人也是被立即执行死刑。

代表们的话是合情合理的,可惜他们没有揣测到乾隆的真实意思。这条路堵死了,还会有其他的路吗?

三审网开一面

二审的结果无疑把李侍尧推上了绝路,但是乾隆仍不想就此放弃,他想出了一个绝招——让地方督抚发表意见定夺。这个想法真绝,亏乾隆想得出来,地方督抚和李侍尧处于相同的立场,自然会帮李侍尧说话。

乾隆是如何想到这个绝妙的点子呢?当时乾隆还在南巡的途中,皱眉看和珅的奏折时,正接见前来接驾的富勒浑。乾隆就把自己心头的困惑告诉了富勒浑。富勒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李侍尧担任封疆大吏,做事认真负责,时刻将国事放在心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固然晚节不保,但一生劳苦功高,应该免他一死,这样日后定会感激圣恩,加倍为国效力。

乾隆当时没有对富勒浑的话表态,不过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他。事后,他想到了富勒浑的话,觉得既然走正常路线救不了李侍尧,何妨让督抚们来讨论。只要有一个督抚反对斩立决,自己就有出手救李侍尧的理由。

乾隆下旨让地方督抚们对李侍尧的事情发表意见,在谕旨中,乾隆还循循善诱地说李侍尧才干出众,为自己分了不少的忧,但辜负了皇恩,希望督抚们以李侍尧为戒。这番话冠冕堂皇,实际却是暗示督抚们反对斩立决。但是,乾隆的意思特别委婉,若非极会揣摩圣意的人估计很难猜出。

乾隆的谕旨发出来以后,督抚们都没猜到他的真实意思,甚至连富勒浑这次也错误地领会了乾隆的意思,大家都主张将李侍尧斩立决。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个事情,但是也是可以理解的,督抚们如果为李侍尧说话,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我这是在为同类辩护,会不会让皇帝以为我也有问题呢?那么富勒浑为什么也主张斩立决呢?这还得从上次他在乾隆面前说那番话讲起,当时他说话的时候,城府很深的乾隆没有任何表情,说完之后富勒浑胆战心惊,以为自己说错了话。这次乾隆再问话,他赶紧主张斩立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