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收拾父亲遗留下来的摊子(第3/3页)

看张广泗态度这么坚决,乾隆又动摇了,决定允许张广泗屯兵。

到了乾隆三年时,两广总督鄂弥达上了一篇很长的奏疏,大谈苗疆屯兵的害处。一、苗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谋生,过去田地有余,能够养家糊口,如果收了他们的田地,将来人多地少,势必连生活都成问题;二、屯兵不会自己耕种的,将来肯定会雇佣苗人来耕种,久而久之,苗人的地位就会等同于奴隶,这里本来是苗人的田产,现在世世代代反而被外人奴役,不出十五年,恐怕还会再次出现叛乱。

乾隆看了后,思想再次动摇,他甚至说这道奏疏的意思跟自己的想法一致。但张广泗是封疆大吏,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他办的,他请示要屯兵,我也不好驳他面子,不过我始终认为这不是长久之计。

乾隆再次把自己和大臣们的意见谕示张广泗,希望他作出回应。

张广泗不愧是一个强硬派,仍然坚持要屯兵,大谈这么做的好处。根据张广泗的说法,屯兵是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必须得这样,才能保证苗疆的稳定。针对反对派意见,张广泗一一反驳,他说屯兵的田是那些已经绝了户的苗人田地,至于没有绝户的田地仍然归苗人自己保留。张广泗还保证说,一定让军人自己耕种,绝不让他们奴役苗人,而且张广泗还说苗人的荒地非常多,绝不会出现人多地少的局面。张广泗最后表示,自己一定严格军纪,不让士兵侵犯苗人田地。

乾隆帝终于被张广泗说服了,最后拍板同意张广泗的意见,但他要求张广泗一定要抚恤苗民,千万不能让他们再生出事端。

事实证明,张广泗的意见是正确的,他不仅维护了苗疆的稳定,还促进了苗疆的经济繁荣。以前,苗疆没有的小麦、高粱、小米、黄豆、芝麻、麦子等农作物,全都移植过来了。军垦之后,收成也非常好,军队的吃饭问题解决,不用再像以前一样从其他省份运送军粮到贵州。

苗疆以前没有市场,现在有市场有商贩,种植物也不再局限于农作物,也有一些经济作物,譬如茶叶、桐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