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道光的后宫生活(第3/4页)

之间犹豫不决,奕没有表现出一个帝王应有的大度和谦让,最终输给了奕,但道光破例留下两道密诏,一个是立奕为储君,另一个就是封奕为恭亲王。奕是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正是他帮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除掉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从而建立了“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政治模式。

当然,后来慈禧太后一步步剥夺奕的权力,却无法剥夺他对近代史的影响,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清政府放眼于世界,开展洋务救国运动,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国家的衰败。奕逝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终年六十六岁,谥号忠,配享太庙。

皇七子奕咸丰年间被封为醇郡王,他也曾参与北京政变,协助慈禧除掉肃顺等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封为醇亲王,他的儿子载湉后来当上皇帝。光绪十年(1884年),奕成为军机处首席大臣,主持海军事务,然而也正是他,对慈禧巴结讨好,将海军军费挪来修建颐和园。光绪十七年(1891年),奕去世,终年五十二岁。他死后王爵由第五子载沣承袭,光绪和慈禧驾崩后,载沣之子溥仪即位,载沣本人当摄政王。清王朝被推翻后,载沣隐居在北京,1951年去世,终年六十九岁。溥仪后来在满洲国投靠日本人,载沣非常生气,怒斥他是卖国的汉奸。

皇八子奕詥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咸丰年间被封为钟郡王,同治七年(1868年)逝世,没有留下儿子。

皇九子奕,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生,咸丰年间被封为孚郡王,同治末年(1874年)升为亲王,光绪三年(1877年)病逝。

道光十个女儿有五个早夭,长大成人的五个公主寿命都不长,寿命最长的寿庄固伦公主活到了四十三岁。她们虽然贵为公主,其实并没有享受到正常人应该享受到的那种幸福。首先,由于身份特殊,她们不能追求爱情,只能由皇帝指定婚姻。这些婚姻大多带有政治因素,基本与爱情无关。再者,作为公主,她们不能和公婆住在一起,只能住在公主府里。公主要想和丈夫同房,还必须得先召额驸,这无疑让夫妻感情生分。

世人都羡慕宫廷生活,殊不知深宫寂寞远甚寻常人家,还是做一个平凡人好啊!

立储之难

道光得子比较晚,很晚才考虑立储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只需在皇四子奕和皇六子奕之间做一个选择。

道光始终犹豫不决,两人各有各的长处,很难做出决定。没办法,只好考考他们了。

某年春天,道光命令他们两个到南苑去打猎,看谁打的猎物多。这个测试对奕是非常有利的,他就好这口,喜欢舞枪弄棒,驰骋田猎。奕对打猎不感兴趣,技术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怎么办呢?奕只好去请教老师杜受田,杜受田揣摩道光的心理,给奕出了一个计策。

这计策说白了就是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

比赛的结果没有悬念,奕满载而归,奕却空手去见道光。道光忙问他这是为啥,奕答道:“现在正是动物繁衍的季节,儿臣不忍心杀这些动物。何况儿臣本来就不喜欢打打杀杀的事情,是以空手而归。”

道光一听,捋须微笑:“孩子,你心地仁厚,有君子气度啊!”

这一回合,奕表面上是赢了,实际却输了,奕城府明显要深,技高一筹。

尽管这一回合奕赢了,但道光毕竟更喜欢奕,所以并没有决定一定要将大位传给奕。道光很希望奕能够再争口气,表现得比兄长要高明一些。一天,道光拿出两个盒子,一个是金的,一个是木的,让两个儿子挑选。奕平静地说:“还是弟弟先来吧!”

奕也不推辞,直接就把金盒抓进手中。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让道光确信奕更适合当皇帝,道光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一个帝王应该有虚怀若谷的气度。虽然奕更有才能,但品德比不上奕,所以还是奕适合当继承人,尽管在内心里他一直为奕感到遗憾。

还有一种传说,道光临终前让太监宣六阿哥进宫,当时奕正准备进宫给道光请安,得知此事,非常不安,立即赶到父皇面前。道光睁眼一看,来的是四阿哥,不是六阿哥,眼睛一闭,说道:“天意,天意啊!”当奕进宫的时候,道光已经咽气了。

这个传说应该不是真的,清朝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制度,所以不存在谁临死前在皇帝身边就立谁。这个故事只不过反映了道光在立储问题上的矛盾心理。

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经过艰难的抉择,道光还是做出了决定:皇四子继承大统,皇六子封为恭亲王。

道光在临死前召集军机大臣,把密匣交给他们,但是八个军机大臣没有一个敢接。为啥?原来奕的生母静贵妃(形同皇后)早已知道其中内容,私下里让军机大臣不许接过密诏,静贵妃还买通了季昌芝,此人带头不接密匣,其他人也就不敢接手了。

道光虽然快死了,脑子还没糊涂,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趁着还有最后一口气,拍着床板大骂:“朕还没死,你们就不听话了!”没办法,大家只好接过密匣。

咸丰登基也是比较险的,所以他登基以后,对季昌芝非常排斥。季昌芝死的时候,他公开表示“不恤典”,朝廷不出一分钱治丧,这在正一品大臣中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道光去世了,但是王朝的命运还在继续。我们知道道光跟他的父亲嘉庆一样,都是比较悲剧的皇帝,清朝的衰落并不是从他手中开始,却在他手中光大。道光处在一个王朝衰落的转折点上,加上资质平庸,是不太可能改变王朝命运的。清王朝的弊病积累了近两百年,虽然期间经过雍正的整顿,起死回生了一次,但乾隆之后,问题更突出。两百年的问题和矛盾就像火山一样,难免有爆发的一天,可偏偏祸不单行,衰落之时半路上又杀出了西方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