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鼎革(十四)(第2/2页)

张伟诧道:“这事情我却也听人说起过。原料想你必定会想办法的,难不成咱们就坐视着财源被人家抢走么?”

何斌皱眉道:“我到也想扩大规模,只是现下台湾从军的青壮男子甚多。农村劳力原本就已不敷使用。工厂甚么的,又需大量的工人。就说那布厂,一台机就需一个纺纱工,就这么着,还不够织工使用。所幸织布用男工,那纺纱大半用女工,又可令其在家自纺,若是不然,只怕织厂开一段就得停一段,那可真正是急死人了!”

他这么一说,张伟也是一叹,一时却也无法可想。他自然想造出蒸汽机来,用现代制造业来垄断全球的布匹市场,只是一台蒸汽机好造,相应的配套物什却是想也别想。就说那铁丝和螺丝钉,说起来简单,造起来却是万万别想。

只得随口安慰何斌道:“等过两年,只怕工人多的你用也用不完了。”。又想起在老照片里见过的女工纺纱的照片,向何斌问道:“咱们多弄些纺车,让那些农村妇人们在家无事就纺,总该够用了。”

何斌苦笑道:“有这么简单就好了。你当我没有想办法么,只要心灵手巧的妇人,多半都在家纺纱了。只是一个纺锤,她就是拼了命的摇,一天又能纺出多少来呢?”

张伟与何斌办的布厂之中大半是织布机,那些工人用纺好丝布来织布,张伟虽巡视多次,到一直没有注意那些丝布是如何纱出来。此时听何斌一说,到是诧异非常,因向他问道:“咱们纺纱就用一个纺锤?难不成十个纺锤不比一个快么?”

何斌噗嗤一笑,答道:“十个纺锤当然纺的比一个快,只是一架纺车上就只能横装一个纺锤,你当是梭子呢,一台织机上可以装上许多。”

恨恨一顿足,张伟知道是自已一向用心于兵事,又是文科出身,一向对这些机械制造什么的不用心。他虽不懂织机纺机如何制造,现代织造业的运行却是一清二楚。那历史上有名的珍尼机也就是一个英国木匠无意中发明。现下的所有纺机都是横列着一个纺锤,是以妇人们怎么拼命织,也无法赶上梭机纺线的速度。只需将原本横列的纺锤竖将起来,一并排多放上十个八个的,用简单的装置使其运转起来,纺线的速度立时增加几倍。既不需要机械动力,也没有什么高深的原理,此事原是张伟疏忽,只因他通过贸易赚钱甚是容易,设立工厂不过是将造出来的商品拿去贸易,比倒手更加赚钱罢了。完全没有进行工业革命的打算和期望,对一些最基本的可以实现的改革,却也是没有进行过。

当下也不与何斌多说,拉了他便直奔织布厂而去。寻了几个高手木匠,将自已想法说出之后,立等他们试制。只不过一个时辰功夫不到,一架可同时开动十个纺锤的新式纺机立时制成。寻了一个妇人试用,那些个纺锤同时运动,中间铁筒内的棉花一层层的被纺锤拉起,成为均匀的棉线。那妇人喜道:“大人,这可当真是了不得,这么着纺法,我一个人可抵的过十个人呢!”

何斌亦是喜道:“如此这般,咱们台湾的织布厂织布的速度远超内地的作坊,不但是南洋,就是内地的棉布市场,咱们也能抢了下来!”

那英国便是通过改良过的飞梭织布机和珍尼坊纱机抢占了全球的布匹市场,获得了大量财富。只因速度快,使用的人手少,成本大大减低,织出来的布匹又甚是精细耐用,运到海外,便是暴利。不过在十九世纪之时,面对中国落后的土布制造业却是无法可想。因小农经济,家家都有纺机,自织自用,洋布虽好,却是要花钱去买。再加上清政府的贸易禁入,对洋货进入内地市场有颇多限制,是以英国人无往而不利的织布倾销在中国却是碰了一鼻子的灰。无奈之下,却改用鸦片来获取中国的白银,当真是卑鄙无耻之极了。

待纺丝之事解决后,张伟又令人倚山旁水,将织厂迁将过去。虽没有蒸汽动力,台湾却又甚多流速足够的河水可用。以水流带动皮带,以皮带转动织机,既方便快捷,又省了许多人力。至于其它可行的流水线生产,分工全作等现代企业加快效能,节约成本的办法,自然也是全数用将出去。何斌与吴遂仲等人对张伟的这些奇思妙想自是赞不绝口,却不知他暗地里惭愧不已,这些举措原本早就该当施行,却因他从不将这些事放在心上,又是一直懒怠去想,是以方才一直拖到现今才办,若是他想清楚现代的思维方式和办法才是最重要的,而远非一台古老原始的蒸汽机,想来这些年来台湾的发展,又是另外一副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