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乱起(第2/4页)

看着酒喝多了,摇摇晃晃的由小妾扶着出门的刘永福,沈从云多少有点担心那个身板单薄的小妾,是不是能抗得住刘永福的重压,还好刘永福比较瘦,这让沈从云的担心少了两分。

时间很快进入了1886年的春末,雨季来临之前,沈从云招募来的三千新兵,总算是勉强算是军队了,至少士兵们列队射击的时候,气势颇为惊人。为了显示一下练兵的成果,余震搞了一次全军的实弹演戏,请沈从云亲自去看了看。当子弹乒乒乓乓的漫天乱飞的时候,沈从云着实的心疼了好久,仓库里的存货可不多了。

演戏结束,沈从云离开的时候,一再交代士兵们,弹壳一定要回收上交,这些都是钱啊。回到家里的沈从云,立刻给李鸿章去了一封电报,要求李鸿章“支援”一点子弹,不多,只要一百万发而已。确实不多,只是江南制造局三个月的产量而已。

李鸿章非常豪爽的答应了下来,回电立刻派人起运。沈从云非常奇怪李鸿章怎么这么大方,一点折扣都不打一下?不久唐绍仪来电称,在张之洞和左宗棠的一再努力下,福州造船厂的重建工作开始了。只是由于资金的缘故,福州水师的兴建计划,暂时搁浅。沈从云完全能够想象的到,李鸿章得到这个消息时心情的愉快,历史上福州水师和南洋水师,都是徒有虚名而已,真正算的上是水师的,只有李鸿章的北洋水师。

雨季很快就来了,进入5月,广宁那边传来消息,码头的修建工作,也已经开始了,就是雨季明显使工程进度难以提高。5月中,沈从云苦心经营的中国银行挂牌营业了,詹天佑这个行长整天的抱怨,沈从云怎么还不放他去修铁路,沈从云不为所动,就回了一句话“把银子都变成了银元,我就放你走。”

第一批三百万枚银元投放到市面上,而且是由越南政府用行政命令强制,在河内的管辖范围内今后一律只能使用银元交易。这道命令可谓是一石激起千重浪,银元做工虽然漂亮,看起来也很好用,可是百姓们多少还是有点抵触情绪,很多商家,因为不肯用银元,被李耀祖请到警务处喝茶去了。各地也有不少抗拒的行为,都让李耀祖领着警备第一旅的伪军给镇压下去了。

这样的反应自然是正常,沈从云并没有太担心,沈从云的注意完全集中在欧洲方面。5月中,郑观应从德国来电,“一切顺利,不日可返”。5月底,李鸿章支援的子弹送到。李鸿章非常的够意思,子弹一百五十发,附送快枪一千条,沈从云大大的缓了一口气。立刻按照李鸿章的吩咐,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大谈修铁路的好处,大谈北洋水师应加大投入的重要性。沈从云私下里还给李鸿章拍了一封电报,含蓄的表示,如果需要,沈从云可以为北洋水师做点贡献,多的没有,五六十万两银子还是拿的出来的。

沈从云当然希望北洋水师能加大投入,再买两艘定远、镇远回来才好呢,这样的话甲午年间和小日本拼命的时候,才能多消耗一点日本人的力量。

可惜,沈从云的愿望是美好的,北洋水师似乎只是沿着历史的脚步在缓缓的前进,新的定远和镇远没有出现。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先后下了订单,就是没有看见有购买新的铁甲舰的意思。其实沈从云心里比谁都清楚,靠购买战舰来组建舰队,终究不是长远之计。今后的十年,正是海军战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定远、镇远这样的战舰,到甲午战争的时候,已经是落伍的玩意了,更别说致远这样的战舰了。

应该说李鸿章没有支持左宗棠力求自行生产的思路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不过就现阶段来说,要想快速的形成战斗力,购买无疑是最便捷的手段。可惜的是,李鸿章没有购买和谋求自行生产两手抓的意思。沈从云也不敢建议李鸿章响应左宗棠的做法,免得受李鸿章的猜忌。

沈从云打心里感激刚毅这个朝廷的败家子,这家伙很上道,每年六十万的练兵银子,装进口袋后对沈从云几乎是不闻不问了。而沈从云给户部的消息是,银子已经全部到位了,刚毅提督人如其名。

有了李鸿章支援的子弹和枪支,加上詹天佑利用回收的弹壳搞起的一个小型兵工厂,人工修修补补的弄好了一千多条缴获的枪支,沈从云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军行动。新编第一军第一镇、第二协的招兵行动开始了。

6月中,新兵营里的训练如火如荼的时候,郑观应的电报又来了,内容还是很简单,“设备已装船。”看来郑观应是个很节省的人啊,这年月的长途电报,可是非常的费钱的,郑观应真的是一个字的废话都没有。

……

德国,汉堡。

满载着各种设备的轮船启航了,郑观应目送着巨轮出海,这些设备,包括了建设起一个炼钢厂所需的所有设备,还有一些设备是用来建设一个小规模兵工厂的。这些设备,也让郑观应几乎花光了带来的一千万两银子。

“郑,回去吧。晚上还要和家族的来使谈判呢。”斯蒂芬轻声对贞观应道。

“斯蒂芬,这些设备拉回去,建成投产后,真的能年产30万吨钢铁么?”郑观应一步一回头的看着远处消失的货轮。

“放心吧,这个绝对没问题。还是想一想怎么说动家族投资越南吧。郑,你跟我说实话,中国真的能大规模修建铁路么?生产出来的铁轨,真的有销路么?”斯蒂芬多少有点不放心的问道,郑观应眼皮都不眨一下的回答:“只要你能说动家族投资,你将是成为中国和越南两个国家,拥有铁路最多的外国人。”

“该死的郑,你描绘的前景太诱人了。要知道我们犹太人,根本经不起利润的诱惑。”

郑观应目视着东方,心中默默的念道:“子归老弟,我能做的都做了,不能做到的也在尝试去做,现在就看你的了。”

“斯蒂芬,那些技术人员都上船了吧?别拉下一个两个的。”

“哦!郑!你伤了我的自尊了,我们犹太人办事是靠得住的,是绝对值得信任的。嗨,别走那么快,等等我!”

……

1886夏,在奕劻和李鸿章的商议下,一个稳打稳扎的扩建铁路的计划出炉了,从十公里长扩建到四十公里长的唐芦铁路动工了。值得庆幸的是,发生在1876年,清政府斥资两百八十五万两,买回英国人修筑的吴淞到上海的窄轨铁路拆掉的笑话不会再发生了。1880年就上奏《筹造铁路以求自强折》的刘铭传,又一次发出在了台湾修建铁路的呼声。

也许是沈从云出现的缘故,刘铭传请求在台湾修铁路的事情,比历史提前了一年。更令沈从云意外的是,这一次刘铭传的请求虽然同样遭遇了铺天盖地的反对,可是朝廷居然答应下来,前提是由刘铭传自筹资金修建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