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天子衮冕包裹起来的老妇人临风而立(第2/4页)

朱雀、苍龙、白虎和玄武同为天上四灵,也是四方的守护神,朱雀守护南方。

按照精神病理学家的分析,当多数人的身上产生强烈的、相同的不安及愿望时,可能发生集体的歇斯底里性的视幻觉。

如果说文武百官看到的凤凰和朱雀其实是幻觉,让人难以置信。

投入其中的官员只是想拥有如傅游艺一样的幸运。在他们的心中,对于改朝换代后的展望,多抱有一份不安的心理。有些人虽然忍气吞声,但是态度则较为积极。

他们之中有的希望尽力保住李氏血脉,为大唐留住一线生机,如武(岑)长倩、格辅元。有的除此之外,更希望自己在武周朝努力做事,为李氏未来复辟打些基础,如李昭德、狄仁杰就是其例。

有的更积极,他们表面上或忍气吞声,或装疯卖傻,其实正在暗中联系部署,以等待匡复反正的机会,成王李千里和宰相张柬之等即是显著之例。

每个人都陷入疯狂,而疯狂是为了投入而投入。他们担心的是,如果自己不疯狂地投入其中,就有可能会因不合潮流而让自己变得更加焦躁难安。内心所承受的压力虽然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但同样使人心动荡不宁。

躲在偏殿的睿宗李旦知道,太后武则天把气氛渲染到这个程度,他这个做皇帝的儿子如果再不登场,也就未免太不识时务了。李旦对皇帝宝座其实并没有多少留恋,他将沉重的帝冕从头顶轻松地卸除。

那是让许多人梦寐以求殊死拼抢的帝冕,它的辉煌和庄严无与伦比。

可是李旦和他的那几个兄弟却不这么认为。很多时候,皇位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身外的累赘,或者只是一种虚幻的饰物。

现在李旦又要将它恭敬地转赠给自己的母后,这一切不是自己的驯服,而是不可逆转的天意,是理所应当。

李旦三次向太后武则天发出退位申请,前两次武则天都没有应允。

李旦知道,这不过是让位者与受位者必须完成的拉锯游戏。李旦不会忘记,在谈论凤凰和朱雀的时候,武则天的脸上居然出现了一抹犹如豆蔻少女的红晕,那也是李旦以前很少在母亲脸上发现的脂粉之态。

权力对世人来说都是催情剂和不老药,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

武则天与李旦的母子对话还是围绕凤凰谈凤凰,某朝吏上奏说有只凤凰突然从明堂飞起,朝上阳宫屋顶上飞去,之后又在左肃政台边的梧桐树上盘桓片刻,最终往东南方向飞去了。

武则天说:“你那里有人看见那只凤凰吗?”

李旦的回答是,自己的寝宫离这里太远了,宫人们可能不容易看见那只凤凰。既然那么多人向母后上奏此事,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亲眼看见了凤凰。

第二次武则天与李旦谈朱雀,武则天说昨天罢朝时许多朝臣看见含风殿顶上栖满了朱雀,大约有近万只朱雀,像一片红霞倏而飘走了。那么多朝臣都看见了朱雀,李旦也信以为真。

武则天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欣悦的光芒,她向李旦挑明:朱雀、苍龙、白虎、玄武同为天上四灵,如今凤凰刚刚飞去,朱雀又下凡于宫中,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大戏,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预示着百年罕见的大喜之兆。

李旦早已没了主张,母后武则天说什么便是什么。凤凰和朱雀的故事只不过是一个幌子,其中暗藏的玄机却是革命性的现实图景。皇太后武则天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而皇帝李旦所要做的,就是主动去顺应天命。

李旦本就不想当这个挂名天子,没有举行正式的即位大典,也不准许他参与朝政。从他做皇帝那天起,就过着被软禁的生活,居于别殿。文武大臣每日只朝觐太后武则天,不去见他这个皇帝。一个皇帝对于政事,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

身为李唐王朝的皇帝,睿宗李旦居然要放弃李姓,改姓武。身边的近臣也如此劝他,况且傅游艺的奏文中已经明明白白写着:“请赐皇上武姓……”如果自己继续固执于李姓,也许会遭人诬陷,那么,武则天最为信任的武承嗣、武三思等人,自然也就有了攻击睿宗的好借口。

武则天仅存的两个儿子,一个长禁房州,一个幽囚宫内。

而李旦能够在诸皇子中走到今天这一步,与他柔顺的性格不无关系。李旦已经在幽暗的偏殿居住了六年。他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母后的剧本里,他只是一个穿着皇帝新装的木偶,而操纵他的人是武则天。该出场时,设计好的台词不可任意篡改,设计好的表情不可过于夸张。

在一些国家重大礼仪活动中睿宗李旦会偶尔露一下脸,于是大臣们每次见到李旦都感觉到那是一张似曾相识的新鲜的脸。没有人在乎一个破落皇帝的喜怒哀乐,没有人关心在他微笑谦和的背后,又背负着怎样的一副精神枷锁。

他已经很久没有开口议政了,上次和母亲交流,还是为自己的老师刘祎之请命。

不请则已,他的求情反而促使武则天在最短时间内就将刘祎之处死了。从那时起,李旦才搞清楚,自己这个皇帝的角色是个苦情戏。跑龙套的能有台词,就已经是格外开恩。

李旦不是哑巴,但是他嘴巴闭上了。李旦不是瞎子,但是他看不见自己和李唐的未来。

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去世时,睿宗还是十四岁的相王李旦,接着是二哥李贤的惨剧,然后是三哥李哲自取灭亡……从他多愁善感的少年期到青年期,接连发生了这么多可怕的事。

当李旦看到母后武则天的庞大势力,和政治圈中的无情碾压,不由得惊惶万状。他和三位哥哥的性格不同,他的个性较为温厚笃实,缺少年轻人该有的霸气和野心。他虽然刚满二十九岁,却处处隐忍自省,仿佛一名垂垂老者,将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归诸天命。

睿宗李旦的唯一嗜好是读书,尤其喜欢读那些雅爱训诂之书。虽然他并不擅长楷、草、隶等各体书法,但还是将大部分时间用来练习书法艺术。

对于李旦而言,他所能做的,就是忠实地执行皇太后武则天的每一项要求,少做少说,或者尽量不做不说。

当黑压压的人群聚集在宫外上表请愿之时,李旦只能长长地叹气,悠悠地踱步。

自己的帝王生涯到此就要告一段落了,李旦不知道自己是该白日放歌,还是该长夜痛哭?好像这一切和自己有关,又和自己无关。

2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睿宗李旦连续两次谦让,都被武则天断然拒绝。直到第三次,武则天才勉强接受了李旦的禅让。

当李旦用一种沉重而缓慢的语气宣读退位诏书时,文武百官并没有听出一个落拓帝王内心的悲愤与沉痛。相反,宣诏时的李旦仿佛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