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一面是佛陀之音,一面是刀锋政治(第2/5页)

中国古人以河图和洛书记载宇宙的密码,《易经?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也就说洛水里出现带字石头,是上天降样瑞。上天的意思是,武则天是这个天下的唯一神话,天下人都应该将其视为圣人。 

白石状如玉盘,沿石纹之线刻有“圣母临人 永昌帝业”八个篆字,武后手捧白石仔细端详,正如武承嗣事先所料想的那样,皇太后的眼睛立刻射出一种欣喜之光。

瑞石从何找来?洛水之滨,是洛水人唐同秦无意拾得的。

石上的文字是谁刻的?这绝对不是凡人手笔,想是出自天工神斧。

武则天欣慰地笑了,笑容里流露出的亲善之色让武承嗣及躲在幕后的武氏宗亲也长舒了一口气。这块真伪莫辨的洛水白石赢得了武则天的欢心,她后来将这块白石称为天授圣图,并仿照白石神字刻制圣母神皇的三枚玉玺。她说:“瑞石来自洛水,是上苍借洛水显圣,我要顺从天意。”

湍急浑浊的洛水被武则天诩为神川圣地,两岸渔人被禁止在洛水捕鱼。前往洛水膜拜的游人在沙地上寻寻觅觅,再也不见祥瑞的白石,洛水之滨随处可见的只是被丢弃的残破渔网。

武则天接受了这份来自上天的礼物,她决定亲自前往洛水祭拜。就在人们对这块神石疑惑重重之际,武则天又来了一次让人心惊肉跳的举动,她给自己封了一个尊号——“圣母神皇”,从来没有帝王给自己上尊号的,武则天算是第一个。

尤其是天子在位,皇太后上此尊号自称神皇,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

武则天决定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十二月亲临洛水举行受图大典,然后入驻明堂接受群臣朝贺。在拜洛诏书里特别注明,各州的都督刺史及李唐宗室外戚都要提前十天抵达神都,不得无故缺席。

武则天率领着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前往洛水,队伍中有嗣立皇帝豫王李旦、皇太子李成器、文武百官、四夷酋长及外官多人。各种服色的鸾卫仪仗令人目不暇接,各种羽扇、团扇遮天蔽日,车辆、乘马、鼓吹、腰挎宫刀侍卫、穿着鲜艳服装的宫娥汇成一条彩色的人流,绵延数十里而不绝。沿途百姓献酒献食,侍立围观,盛况空前。

在这场人为导演的“拜洛受图”仪式上,有一个人的表情异于他人。脸上有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得意,但细心人却可以发现,在他那得意的神情下,掩盖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慌。他就是武则天的侄子,礼部尚书武承嗣,也就是这场闹剧的导演。

武承嗣导演这场闹剧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天授皇权”的舆论,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他自己也可以实现继皇嗣的美梦。

武则天的一记组合拳,让所有的人都看得直瞪眼,却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看来武则天要扯下最后的遮羞布,借着拜洛大会正式登基。

武则天之所以会倾力配合这场宏大的演出,是因为她担心朝臣的不服和传统观念的阻碍,她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舆论的帮助。

天莫大焉,天莫尊焉,天的示意是任何人都不可违背的。对帝王来说,上天的示意是最有力,也是最令人信服的。武则天巴不得能得到上天的“示意”,使自己荣登皇座蒙上一层“受命于天”的神秘色彩,成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那样的话,由不得天下人不信服。

武承嗣导演的这场戏正好符合她的心意,所以武则天才会借此机会兴师动众,大造舆论。

一时之间,“天授圣图”成了朝野上下议论的话题。种种离奇的传闻,蛊惑人心的说教,在不知不觉中编织成一张具有强大控制力的神秘网。

在这张网的笼罩之下,心存异议的朝臣变得越发沉默,传统的旧观念也失去了威力,人们的意识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奇异的改变:当皇帝不仅是男人们的事,女人照样可以穿龙袍、戴皇冠。这是天意,天意是天然合理的。

东都洛阳陷入一种迷幻的气氛,一边是天意神授的佛陀之音,一边是炽烈的恐怖政治。以来俊臣为首的酷吏嬉笑怒骂,皆成屠杀。武则天赋予酷吏随意杀人的特权,使者在杀戮之际,用不着上报朝廷,也用不着与其他官员商量。

来氏集团的声音,不仅只限于洛阳,甚至在遥远的州郡,也能使人两股战战。来俊臣的心腹王弘义带着自鸣得意的口吻说:“我之文牒,有如狼毒野葛也。” 

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七月,法明等十个僧人联名向武则天进献了一部《大云经》。这部经书据说是后凉时昙无谶所翻译,经文中有两段讲到了女人做皇帝的事。

一段经文如此写道:“尔时众中,有一天女,名曰净光。佛告净光天女言:‘……(汝)以是因缘,今得天身。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汝于尔时,实为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

另一段经文写道:“汝于尔时,实为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女既承正,威伏天下。阎浮提中,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拒违者。如是女王,未来之世,当得作佛。”

《大云经》一经传来,不少僧人争相进行解释。云宣等九个僧人合撰了一部《大云经疏》,对这两段经文做了全方位的解读,尤其是关键部分。

经书中所说的“即以女身,当王国土”,是说当今的圣母神皇即净光天女下凡,佛让她代替李唐皇族做皇帝,一统天下;经书上说的“女既承正,威伏天下,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违拒者”,是说大臣和百姓都应该向神皇尽忠,这样方可子孙昌炽,阖家安乐,如果背叛为逆,纵使朝廷不诛,也是天理难容,必将自取灭亡。

《大云经疏》中还有“火德王,王在止戈”和“武兴圣教,国之大珍”之语。“止戈”就是“武”字。

经过僧人们的一番解读,武则天上位就成了“叨承佛记”。世人这才顿悟,原来佛经里的“女王”就是指当今的神皇,神皇乃菩萨“应世”,“假现”女身,实际上是男的,不但可以做王,还可以做佛。过去天竺无明国由女主继承,现在大唐的皇权也非“圣母神皇”莫属。

《大云经》和云宣和尚等人的注疏使武则天欣喜不已,亲登皇位有了更加充分的理由。在当时社会中,佛教信仰在各个阶层中相当普遍,“佛意”较之“天意”有着更为权威的力量。人们更加信服了,武则天在得到天的授意之后,又罩上了一层佛的灵光。

武则天非常感激《大云经》的注疏者,无中生有是最好的文章。她下令各州都要建立大云寺,各寺都要藏一部《大云经》,由僧人升高座向百姓宣讲。她还对云宣和尚等人大加封赏,九人皆赐爵县公,可与三品重臣相若。云宣和尚等人也成了自古以来得到最高封赏的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