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中的刀比手中的刀更可怕(第2/2页)

从此以后,一些没有背景,没钱送礼,靠科举出身的年轻官员,也可以被破格提拔为宰相,成为班子成员。一些运气好的年轻人,通过科举考试,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人生理想,这是读书人至高的人生理想。

而那些从娘肚里含着金钥匙来到这个世界的贵族官吏,却混不过这些新贵们。若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号,即使牛气冲天的左右仆射也难混进宰相的队伍。

虽然说这是士庶合流在政治制度上的必然体现,但武则天彻底挑落了高宗身后的那道帘子,由半遮半掩的幕后走上了堂而皇之的前台。她不需要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而别人却要看她的脸色行事。权力的世界从来就是这么现实,年龄、资历和出身都不是问题,为我所用才是主要的。

武则天以高宗的名义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干部任用上的难题。在当时,一个女人能有如此政治天赋,由不得你不服。

此时的朝中几位老臣先后离开这个世界,谁也无法躲开自然的淘汰。铁杆反武派郝处俊、宅心仁厚的中书令崔知温等人的病逝,给了武则天更多的发挥空间。其实就算他们还活着,也只能给武则天上位制造些许难度,但无法改变时局。

而另一个曾反对武则天摄政的宰相李义琰也在此时被迫选择了告老还乡。他因为改葬父母有越礼之举,被人递黑状,自己主动要求回家。曾经的反武派,走的走,死的死,留下的已经所剩无几。李治已经顾不了太多,他已经做好了将手头工作完全交给太子的准备。

太子李哲这时候在做什么呢?他一直留守于长安,在干一件很有前途的工作——监国。当时刘仁轨、裴炎、薛元超还留在他的身边辅政。

武则天对李哲所组建的东宫班子还是非常放心的,这时候的刘仁轨年迈体衰,只挂名无法再操劳政事。裴炎和薛元超分掌中书门下二省,都是自己的人。

薛元超当太子老师当得疲惫不堪,再这么耗下去,早晚会被太子李哲活活折磨死。被逼得毫无办法,他只好跑到洛阳找李治和武则天诉苦。你们再不管一管太子,将来是要出大事的。

如果单从工作层面上来看,薛元超算是爱岗敬业的典范。辅政还算尽心尽力,教育太子也算恪尽职守。他曾经给太子一封信《谏皇太子书》,在这封信里他希望太子按天后的要求做人,不要辜负天后的期望。通篇没有提过高宗李治。

由此可见,在他的心目中,武则天的威望已经赶超高宗李治。当然他的这种观点已经在朝堂上下形成了一种共识。李家朝堂是武家女儿在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