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母子之间的政治赌局(第2/5页)

李贤越挣脱,武则天就越紧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武则天和太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已经成为长安城街头巷尾的八卦话题。

各种小道消息悄然出笼,而且每一个话题都与武则天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高宗的身体状况愈加恶化,数次命太子李贤监国听政,处理朝中一些政务。监国之日,皇太子俨然一副君临天下的样子。

自太子监国之日起,东宫属官们的任职,也超越了东宫官署的藩篱。像太子左、右春坊,这时就担当起类似于同中书、门下省的职责。

太子李贤监国之日,在一定程度上,朝廷中枢暂时移往东宫。东宫体制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权力体系,或者说是一个“准朝廷”。

太子李贤奉命监国,处事明审,赢得朝堂上下一片赞誉之声。

随着太子李贤地位和声望的不断提高,相应地,对于权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官僚宰相们已经洞悉天后武则天的权力野心,他们了解武则天利用北门学士来达到分解相权的目的,他们怀疑李弘的死因,甚至可能怀疑东宫同僚、李弘的家令阎庄之死都与武则天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武则天也有所畏惧,感到李唐政局正在一步步滑向危险的境地。

为了维护李唐皇权的神圣以及高宗皇帝的地位,他们不惜冒着风险站出来反对武则天单独临朝摄政。可是这种良好的状态也只维持了两年,就变得令李唐的忠诚之士们心生忧虑。

太子李贤虽然监国用心,读书也够认真,但时常也会有疯狂之举。和当时的大部分贵族子弟一样,他也喜欢声色畋猎,尤其是在搬入东宫之后,少了许多羁绊。

他经常带着侍臣,在东苑的球场上疯狂地打球,或是到郊外纵马狩猎。

只要安静下来,李贤那本该青春勃发的面庞常常显得心事重重,眉宇之间锁着无限的阴郁和哀愁。

太子的变化牵动着朝中每一个人的心,他们在私下里祈祷,与太宗皇帝有几分神似的太子,能够早日带领李唐帝国走出当下的政治困境。司议郎韦承庆劝导太子:“伏愿博览群书以广其德,屏退声色以抑其情,恬虚寡欲,非礼勿动,非法不言,居处服玩,必循节俭,畋猎游娱,不为纵逞。”

韦承庆说的这番劝导之言,是每一个朝臣的心愿。可是李贤根本听不进去这些圣人之言,依然我行我素。放浪形骸之下,包裹着一颗不安的心。

只要有人在他面前提到武则天,他的脸色就会瞬间变得苍白。

凡是母后所赐的美食佳酿,他一概弃之不用。其中的理由非常简单:韩国夫人、魏国夫人以及原太子李弘的暴亡都是因为吃错了东西……

为了防备不测,太子李贤暗中吩咐左右亲信将一些武器藏入马厩,这样,一旦宫中有变,他也不至于束手就擒。

高宗皇帝对太子的心思一无所知,这时候的他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已经难行帝王之实。前些年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刊布之后,紧接着就召集北门学士修撰典籍,天下臣民对武则天独揽朝政早已习以为常。

对高宗而言,要打破这种拖泥带水的权力格局,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太子的身上。

可是这种希望是盲目的,又是极其危险的。在太子李贤没有全面接手皇权之前,高宗和大臣们对太子李贤寄予的希望越大,太子的处境就会越危险,武则天的杀机也就变得越重。

高宗李治时常会派人给太子李贤送来嘉奖诏书,这位心切的老人仿佛存心要与天后武则天过不去。

高宗特予褒奖,文曰:“太子监国,贤于处决,明审利害,治事勤敏沉毅,宽仁有王者风。公余之暇,深究经史之奥秘,阐发圣哲之遗芬,尤能褒贬得宜,折中至当。瞻望来兹,国家得贤明之主,百姓乐太平之治。欣慰曷似,爰赐锦缎五百段。”

高宗李治如此大张旗鼓地嘉奖太子,让武则天内心陷入巨大的惶恐与不安。

与高宗和大臣们满满的期望相比,太子李贤这时候却表现得无奈而又无力。有一次,他在与刘讷言闲聊时说:“倘若自己日后能够顺利得到皇位,必拱手相让。”

刘讷言听后不禁问道:“莫非太子心中隐有不安?”刘讷言的预感是准确的,太子李贤的不安在此时达到了顶峰。他之所以一次次拒绝父皇和母后的邀请,宁愿待在长安也不去洛阳,就是害怕有去无回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李贤笑道:“我的安全感如果丈量出来,它只有六百五十里。这是母子之间的安全距离。”

刘讷言知道,太子所谓六百五十里是指从长安到洛阳的距离,言外之意非常明显。

到达东都洛阳的东宫居位之后,太子李贤就按照心中制订的计划,开始搜集盔甲和刀剑,秘密藏于东宫的马厩,好不容易获得了五百套。

一旦发生什么变化,这些武器虽无济于事,但总比没有要好。

太子李贤已经下了悲壮的决心,他知道,那一刻终究会到来的,他只能等待命运之神对自己最后的裁定。

有人向天后密报了东宫有异常状况,可是一直找不到确切的证据。由于事关太子,在没有拿到十足的证据以前,她也不能公开处理。

其实武则天对太子李贤有一种说不上来的赏识,在她的几个儿子之中,内心的天平还是偏向李贤多一些。她虽然不像高宗李治那样溢于言表,但是每次看到神清气朗的李贤在阳光下向自己走来,那泛着金属光泽的强健体魄和透着儒雅清新的书卷之气都让她颇感欣慰。

从李贤的身上,武则天仿佛能够看到当年太宗皇帝的一些影子。

武则天对此喜忧参半,喜的是,对一心推行新政的武则天来说,聪慧好动的李贤或许会成为自己未来政治上的一个绝佳的帮手。忧虑的是,李贤的太子地位日益稳固,名望已经牢固不拔,深入人心。他的性格并非软弱无能之辈,也不是愚痴可欺之人。

武则天的内心始终怀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几年之后,李贤若继承大统,武则天再想行统治之实,势必无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则天内心的预感越发强烈。

3

李弘死后,李贤的身上总有一种让武则天难以接近的乖戾妖媚之气。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他的一系列反常举动引起了她的警觉和不安。

武则天知道,李贤之所以故意躲着自己,完全是因为他听信了谣言的结果。

眼看着母子亲情已经走到了危险的边缘,武则天不得不在繁忙的政事中抽出时间与其周旋。她先后几次派人前往长安,急召太子李贤来洛阳,试图澄清事实,以此来消除母子之间产生的隔阂。但太子李贤并不理会,一再借故推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