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学者玄奘(第2/3页)

入北印度境波罗奢大林中,碰着五十几个强盗,一行人的衣服资财全被劫夺,被赶到一个干枯的池子中,要加杀害,玄奘和一小沙弥从水穴逃出,奔告村人齐来解救,同伴才幸免于死。

在殑伽河船行时,又被十余贼船抢劫,这些强盗是信奉邪神的,每年秋天要杀一个相貌端美的人祭神,看见玄奘仪容伟丽,便在树林中辟地设坛,两人拔刀牵玄奘上坛要杀,忽然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只漂覆,强盗很迷信,问玄奘从何处来,众人说是从中国来求法的,大吃一惊,连忙把玄奘放掉,把抢走的东西也都还给本主。自然气候的变化,救了玄奘的命。

玄奘经历了无数艰险,百折不回。同样,对于安乐的环境,也不肯久留,过高昌时,高昌王要留他住下,劝其不必西行,愿以一国供养,玄奘坚决不肯。高昌王威胁要么留下,否则就送回长安,玄奘痛哭辞谢,绝食三天,到第四天还不肯进食,高昌王才许他西行,请他复食,玄奘不相信,高昌王和他约为兄弟,要求回来时留住三年,才资送玄奘西行(640年唐灭高昌,玄奘回来时,高昌已灭,不能践约了)。

在印度那烂陀寺(今印度比哈尔邦伽雅城的西北)两次留学七年,学问成就以后,准备回国,寺中同学反复劝说,要他就住在印度,不要回国了。玄奘坚决不肯,最后同学闹到长老戒贤法师面前,戒贤问玄奘意见,玄奘说:“这个地方我并非不喜欢。只是我的来意是为求得学问,从到寺以后,蒙法师讲授《瑜伽师地论》,解决了疑难,和各学派深奥的道理。私心非常高兴,没有虚此一行。现在我要把学到的东西,回去翻译,让别的有疑难的人,也能够得到学习,报答老师的教诲,以此不愿留在此地。”戒贤听了很高兴,说:很对,这也就是我所期望于你的。叫诸人不要苦留,让他回国。

在十七年的旅行中,他随时随地访求著名学者,虚心学习。(1)

在那烂陀寺,请戒贤法师讲《瑜伽论》《顺正理》《显扬》《对法》《因明》《声明》《集量》《中论》《百论》等论,学婆罗门书,钻研各学派经典和学梵文,历时五年;

又到伊烂拿国,从怛他揭多鞠多、羼底僧诃二师学《毗婆沙》《顺正理》等论;

到南憍萨罗国,有婆罗门善解《因明》,从读《集量论》;

到驮那磔迦国,从苏部底、苏利耶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等论,他们也从玄奘学《大乘》诸论;

到建志补罗,遇到僧迦罗国(锡兰)的和尚,就问《瑜伽》的要义;

到钵伐多罗国,住了两年,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摄正法论》《教实论》等。

又回到那烂陀寺,从般若跋多罗学《声明》《因明》,从胜军论师学《唯识抉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槃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和《瑜伽》《因明》等疑义,首尾两年。

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经过六代国王的不断营建才建成的。僧徒主客常有万人,研究《大乘》兼十八部,以及《俗典》《吠陀》等书,语言文字学、逻辑学、天文学、医学、术数等科。寺中通经论二十部的有一千多人,三十部的五百多人,五十部的十人,其中之一就是玄奘。长老戒贤法师是印度当时最伟大的学者,精通一切经典,玄奘从他受学,成为高足弟子。

玄奘回寺后,同学师子光讲《中论》《百论》,破《瑜伽论》,玄奘兼通二论,和会二宗,著《会宗论》三千颂,戒贤法师和全寺同学都齐声道好。有一个婆罗门外道立义四十条挂在寺门,并声明有人能破一条,斩首相谢。玄奘叫人把榜取下撕掉,和他辩论,立义明确,婆罗门理屈辞穷,说我输了,把头给你。玄奘说不必,你跟我为奴吧,婆罗门很喜欢。玄奘研究小乘所制的《破大乘义》七百颂,有几个地方有疑问,就问所伏婆罗门有没有研究过,说听过五遍。玄奘就要他讲,弄清楚了,写成《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申大乘义,破小乘义,戒贤法师和全寺同学都称赞“以此穷核,何敌不亡”。玄奘便赦免了所伏婆罗门,让他自由。婆罗门到东印度,向鸠摩罗王宣扬玄奘的德义,鸠摩罗王很钦佩,立刻派人来请玄奘去讲学。

玄奘在鸠摩罗王处住了个把月,戒日王也发使来邀请,问到秦王破阵乐,玄奘一一陈说。又读了玄奘的《破恶见论》,非常欣赏,叫全国学者讨论,无人能破。便决定召集诸国学者,在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巴雷利城)举行辩论大会,讨论玄奘的著作。

这个会规模非常大,有十八个国王参加,大小乘学者三千多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多人,那烂陀寺也来了一千多人。请玄奘作论主,宣扬大乘,并由那烂陀寺明贤法师当众宣读《破恶见论》,又写一本挂在会场门外,征求不同意见,一直过了十八天,没有一个人发言。最后按照当地习惯,玄奘乘大象巡游会场,随从高唱:“中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过了十八天,没有不同意见,大家要知道。”到场学者替玄奘起名字,大乘学者称为“摩呵耶那提婆”,汉译“大乘天”。小乘学者称为“木叉提婆”,汉译“解脱天”。中国学者在国外得到这样高的学术荣誉,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玄奘在印度所发表的论文都是用梵文写作的。马鸣的《起信论》有汉文译本,印度倒失传了。玄奘答应印度学者的要求,把汉文本的《起信论》译为梵文,流传五印度。回国以后,又奉唐太宗的命令,译《老子》为梵文,玄奘邀集了许多道教学者,讨论研究,译成梵文,流传印度。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玄奘辞别戒日王归国。戒日王除了供给沿途费用以外,还派人通知所经各国供应人马,一直到达唐境,归途比之来的时候是顺利多了。到于阗后,派人送信到长安报告唐太宗以归国情况,唐太宗很喜欢,要他立刻回长安,沿路都着地方官迎候。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百姓听说他回来了,夹道欢迎,万人空巷,连路都走不通了,只好住在城外,第二天才能进城。他带回来经典五百二十箧,六百五十七部。

从贞观十九年三月起,一直到麟德元年(公元664)二十年中,玄奘用全力作翻译工作。唐朝政府从各地调来证义学者通解大小乘经论的十二人,缀文学者九人,字学学者一人,证梵语梵文学者一人,和记录、抄写人员,帮助他工作。显庆元年(公元656)又特派朝廷大官于志宁、来济、许敬宗、薛元超、李义府、杜正伦等帮助看阅译文,有不稳便处,随手润饰。范义硕、郭瑜、高若思等文人也参加了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