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外翰林(第2/2页)

这些人要么是一甲头三名,要么是庶吉士,乃是全天下一等一个人尖子,将来可是要做内阁阁臣和部院大臣的。这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还能差了,况且一来就是六人。试问,一般人能有这么雄厚的师资力量吗?

又正因为内书堂的学业教育由翰林院负责,翰林院素称“清要之地”,不仅是因为明中期以降“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更因为翰林院的翰林们很多都有机会成为内书堂的教师,而他们培养的宦官里面说不定就有一些进入司礼监,成为司礼监掌印、秉笔或者随堂太监。

外官要做大官,必须是进翰林院。中官要出人头地,必须进内书堂。因此,十三衙门的官事牌子也会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得,以外翰林自居。

至于教习和宦官之间的这种师生人脉关系也是一种官场上的重要资源。

周楠今天还真是出门没看皇历,睬狗屎了,不歇气地被加官进爵,现在竟然成为教习,可以自如出入皇城大内。

可想,如果他在内书堂教上十年书,不知道学生中要出多少大人物,

真到那个时候,就算周大人无官无职,也是没人惹得起。

惹了他,说不定就牵扯出几个内相学生来。

嫉妒,强烈的嫉妒,老周这机遇,真真是不狠狠吃他一顿大餐不足以平吾等心头之恨。

这个时候,连先前吊儿郎当的牛太监也霍一声跳起来,恭敬地拱手:“恭喜周司正。”

周楠感觉自己好象是要漂到天上去,他实在是太享受众人这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了,忍不住对黄主事开了嘲讽:“黄大人,你写一道弹劾折子,天子就封赏本官一次,你这不是和万岁对着干吗,今后又如何自处啊?对了,黄大人是不是还要弹劾我周楠?”

黄主事恼得满面铁青:“朝廷自有体制,内书堂教习必须是翰林,敢问周大人是什么功名?”

我们的周大人一脸不屑:“朝廷又哪里制定了内书堂教习必须是翰林的规矩,谁规定秀才就不能做教习了,你拿出来给我看看?必须白纸黑字才能当真,若有,周某二话不说就将陛下的手敕退回去。”

没错,还真没有。

道理很简单,文官系统一向和太监水火不相容。明朝早年,皇帝命翰林入内宫教书的时候,各位学士深以与阉贼为伍为耻,只不过皇命难违,只能默默享受。

因此,从法理上来说,却没有这个规定。

再说了,从文官的潜意识中来说,他们还巴不得朝廷选个文盲大老粗教一群愚蠢的学生出来呢!如此,在政坛上,文官们也可以一手遮天,宏扬他们口中所谓的正气。

到崇祯年时,朝廷裁撤厂卫,限制司礼监的权力,内书堂也不派人了。结果如何,大明朝亡了。

黄大人被顶得说不出话来,心中大骂:真是个恶心的小人,气杀老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