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从贵人到太后:26岁慈禧掌控大清(第5/12页)

玫贵人知道是懿贵妃下的毒手,但是她在咸丰面前的哭闹已经换不来结果,在处理朝政上,咸丰已经无法离开懿贵妃,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咸丰的意思是玫贵人少安毋躁,以后还有怀孕机会,下次哪怕是送出宫去,也一定会让孩子平安成长。

咸丰的计划是完美的,可是,他不能理解一个女人痛失孩子的那种心痛,玫贵人有冤无处申,加上出身低微,宫里连对她表示同情的人都没有,带着满肚子的委屈和怨恨,玫贵人脾气越来越暴怒无常。咸丰一向是个只找乐子的人,觉得她不可理喻,跟丽妃一样,也任她自生自灭。

有句话说,要一个女人的命的不是后悔,而是想不通。从丽妃到玫贵人,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她们都是想不通的人,因为想不通而残害了自己。在后宫,一个要必须面对的现实就是:想不通也得想通,你不能指望让皇帝来让你想通。皇帝回到后宫是来寻找放松的,他还指望你去安慰他,而不是要他来安慰你。

就这样,懿贵妃成功地实现了她的目标,她已经在嫔妃争斗中一骑绝尘,打遍后宫无敌手,成为了后宫事实上的皇后,宫里其他的嫔妃再没有怀孕。而懿贵妃也一直没有放弃她的防备,成功地让咸丰断子绝孙。以至后来咸丰剑走偏锋,宠幸了一位宫女,宫女意外受孕,通过情报网,这个消息第一时间传到了懿贵妃耳朵里,宫女的生死在宫里是基本没人管的,懿贵妃就派人将宫女连同她腹中的胎儿一块儿毒杀。

而咸丰的生命也将走到了尽头。

1861年7月,31岁的咸丰皇帝一命呜呼。他死亡的原因在史料中存疑,有人认为他是服用春药过度,也有人认为繁重的朝政国事让他心中郁结,盛年早逝。无论怎么说,皇宫里即将迎来一位新的主人。

他就是懿贵妃的儿子,四岁的载淳继位,年号祺祥。在死前,咸丰似乎预见到了将来无人可以压制住懿贵妃,不仅规定由自己生前最亲近的八位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皇帝,还给了皇后钮钴禄氏一道密旨,如果将来懿贵妃图谋不轨,你可以将懿贵妃处死!

而为了防备八大臣挟持年幼的皇帝,咸丰又同时给了懿贵妃和皇后复核朝政的权力:八大臣议定的事项,还必须通过皇后和懿贵妃同时盖章签发才可生效。

所以现在,皇权争斗的焦点集中在后宫和权臣之间,双方都想收回对方手里的权力,看谁下手快。

懿贵妃发挥了冷静和识人用人的特长。谁是目前的敌人,谁是可能的朋友。她首先解决了这个权斗的首要问题,同在后宫的皇后钮钴禄氏当然是联合阵线里的人,但懿贵妃的眼光并没有只局限在后宫内,她在朝中找到一个强势人物——恭亲王奕(xīn)。

奕是咸丰的亲弟弟,当年的咸丰就是在击败他后继承皇位的,为了防备奕,咸丰并没有将奕排在八位顾命大臣之列,而懿贵妃清楚地知道,奕在朝中拥有很大的权势——他的身后有一个最广大的利益集团。

这个集团就是新兴的汉人官僚,按照祖制,朝廷的统治基础一直是满人官僚,对汉臣处处戒备,而奕是比较“开明”的,他的身边团结了一批新兴的汉臣。他们热衷“洋务”,力求改变,已经有实力取代保守腐败的满人官僚集团,成为朝廷新的统治基础。

懿贵妃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在后宫危急的时刻,就像当年起用曾国藩对付太平军一样,可以联合恭亲王,用“议政王”的无上头衔,换来他对后宫的支持,发动政变,一起干掉八大臣!

政变成功了,咸丰临终托孤的八位顾命大臣杀的杀,流放的流放,他们手上的权力完全被收回。小皇帝的年号由祺祥改为“同治”,皇后钮钴禄氏被尊称为“慈安太后”,懿贵妃被尊为“慈禧太后”。在小皇帝大婚亲政之前,由两宫垂帘听政,议政王奕辅佐朝政。

从现在开始,从曾经的兰儿、懿嫔、懿妃、懿贵妃一路走来,我们要叫她慈禧了。时间距离入宫已经过去了九年,这一年她26岁,相当于本科毕业后工作4年的年纪,她很年轻,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厉害的女人,一个可怕的女人。

在残酷的后宫和皇权斗争中,慈禧一次次展现了善于审时度势和善于变通的政治家素质,她的权术是厉害的,但更厉害的是她始终能够看准潮流,也就是所谓的“大势”。让自己跟着大势走,与最广大的利益集团站在一起,只是她希望站的位置不是他们的中间,而是踩在他们的头上。

如果一个女人学会了用男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个很厉害的女人。

而对于慈禧来说,她是踏着尸骨和沾满鲜血一路走来的,她的权力如此来之不易,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会倍加珍惜,像珍爱生命一样珍爱手中的权力。她今后的人生只剩下了一件头号大事——维护权力安全。大家千万别惹毛了她,为了权力安全,她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得出来的,什么脸面都能豁得出去的。她将本能地对威胁到自己权力安全的事情抱有警惕,本能地对自己一切可能的政治对手抱有极大的戒心,不管这个人是她的恩人还是仇人、老子还是儿子。

但在维护权力安全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安全需要得到保障,那就是人身安全。

慈禧一开始并不知道慈安手上还有一道可以置她于死地的密旨,但她终于听到了风声。从那时候起,她就开始想办法了,等待时机,这个时机就是慈安一次生病的时候。

当慈安生病时,慈禧一刀割开手腕,拿自己的人血给慈安做药引子。当身为女人的慈禧利用了女人的弱点——易动感情时,这一招果然奏效了。一向老实仁义的慈安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再回想起慈禧之前对自己的百般谦恭与关心,她终于主动取出了那道密旨,当着慈禧的面烧为灰烬。

1881年,慈安去世,享年44岁。她的死因又是一个不小的历史谜案,从种种迹象上看,慈安有可能是被慈禧毒死的,但这种说法在历史上找不到确切的证据。事实上当那道密旨变成灰之后,慈禧就用不着再顾忌慈安了,更用不着去杀她,与其说慈安是被慈禧杀死的,更不如说也是想不通被气死的。

慈安的手段跟慈禧并不在一个级别上,慈安简单地认为咸丰给她那道密旨只是为了制约野心勃勃的慈禧,却没有想到这也是丈夫给她的护身符。当她的手里失去了制约慈禧的杀着,慈禧便不再忌惮她了,很快露出了真面目,对慈安的态度180度大拐弯,飞扬跋扈,颐指气使,处处刁难,慈安又惊又怒,终于香消玉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