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乃木希典为何坚持不主攻易攻的203高地?(第3/6页)

从海面和日本本土形势考虑的角度,东乡平八郎和大本营希望的是后一种,在第三次总攻发起前,大本营并没有明确下令,而是把这个意见非正式地传达到了乃木希典,毕竟睦仁已经放权给前线将领了,在涉及具体指挥上后方再过多地遥控是很不礼貌的。而结果我们知道了,乃木希典并没有去主攻203,由于地道已经挖到了东北三堡之前,在这里具备了实施正攻法的条件,乃木希典主攻了东北三堡,并且在实战中进一步完善了正攻法,独创了以正攻法为核心的“立体作战”战术,与此同时,对于如何想尽一切办法先歼灭太平洋舰队,乃木希典仍然在继续殚精竭虑。

乃木希典知道,要紧急攻下203高地,就要寻找躲起来的太平洋舰队,既然站在海鼠山上视线被203高地部分遮挡,那么就可以让观测兵在海鼠山山顶上升天。

在航空器出现之前,所谓让观测兵升空,并不是开玩笑,乃木希典使用了一种军事上的氢气球——系留气球。它包括氢气制造车、系留车、马拉辅助车等等,工作原理是这样的:使用时先往气球里充满氢气以便升空,而气球下边还有一个装着观测兵的吊篮,气球升空时,像放风筝那样用绳子固定在系留车上,而马拉辅助车的作用就是帮助系留车不断移动位置,以便令气球能尽量实现定向观测。当时掌握这项技术比较成熟的是德军,在乃木希典临时气球部队中担任队长的正是刚刚从德国学习归来的河野长敏。

河野长敏虽然学有所成,但具体运用到旅顺上空,还是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首先,气球当然要尽量远离俄军防线,不然飞到他们头顶上后,他们照着气球一枪就能打下来,而一旦被俄军发现,他们还会炮击系留车,所以地面上的系留车的位置也要隐蔽。这就决定了放气球的绝佳位置应该是与俄军防线隔着几道山梁的背面,正如大阪宝贝的位置一样,但如此一来,又会失去追踪太平洋舰队的观测点,让观测兵观测的范围十分有限。

然后,旅顺的上空海风很大,气球如果系留不稳,又会影响观测,如此一来,势必要增加系留车,用多部系留车从不同方向系留——但这又增加了暴露的危险。

说了这么多,使用系留气球让观测兵在海鼠山的山顶升空绝对不是一个最佳位置,但通过试验发现在别的升空点都无法有效追踪太平洋舰队之后,乃木希典下令:就在海鼠山山顶放气球,豁出去了!

然而奇迹并没有出现,海鼠山上升空的士兵倒是看到了太平洋舰队,但并没有实现“有效追踪太平洋舰队”,这项技术本来就不稳定,升空都要半天,而系留绳索只是能拴住气球,无法很好地控制方向。形象地说,它只能起到刹车的作用,而不是起到方向盘的作用,你想让气球飘向这边,一阵海风过来,它偏偏又飘向了那边,坐过山车似的无法很好地观测,更别说精确计算出数据指挥山下的炮兵发炮。对于这个结果,乃木希典自然比较失望,也许在极其失望的时刻,乃木希典曾经幻想过能有一种在半空中既有刹车又有方向盘还能朝下面扔炸弹的武器,他的这个梦想其实在几年后就成真了,它的名字就叫战斗机。

乃木希典放气球失败了,然后通过总攻东北三堡攻占旅顺的战略也失败了。东乡平八郎十分焦急,按照程序,他再一次向伊东佑亨打报告,请求乃木希典在接下来的第四次总攻中,无论如何要主攻203高地并且确保迅速攻下。伊东佑亨批准了这个报告并上报给大本营,大本营欢迎乃木希典放气球,但并不想再被乃木希典放鸽子,于是这次也顾不得避嫌了,明确向乃木希典的领导——大山岩和儿玉源太郎发电报,传达大本营会议批准东乡平八郎报告的决议。

而接到电报的这两位满洲军首脑同时火了,大山岩给大本营回了一封电报,语气相当不客气:“第三军已经做了很多有效准备,进攻作业进展顺利,为何要临时改变计划,另外寻找主攻点?我看唯有专心实行原来的计划比较有利!”儿玉源太郎更是绕过大本营,直接给海军军令部部长伊东佑亨发了封电报,质问:“你们海军为什么害怕波罗的海舰队到如此地步,要来干涉我们陆军作战?”

所谓“不能干涉”,那也是有传统的,在几十年前的倒幕运动中,日本有两个藩是倒幕大军的主力,一个是长州藩,一个是萨摩藩,他们组成了萨长联盟支持天皇,但这两个藩在历史上是有过流血冲突的,即使组成联盟后的政见也并不完全相同。后来,出于“区别”,长州藩的人大多投身陆军,而萨摩藩的人大多投身海军,两藩之间的“历史宿怨”也就顺延到了两军之间。陆海两军互相区别并以“高明于对方”为荣,比如在各自的兵工厂,大家制造同一款武器,如果海军发现陆军的螺丝是设计左旋的,那么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设计成右旋——不是“与众不同”,只要“与你不同”,以至于据说到了二战时期还有句名言:日本海军的头号敌人是陆军,剩下的精力才能对付其余敌人。

事实上在“怄气”这一点上,就连大山岩也没能免俗,在东乡平八郎要求乃木希典迅速攻下旅顺之前,大山岩也曾拜访了东乡平八郎,他要求东乡平八郎老兄迅速想办法歼灭旅顺的太平洋舰队——虽然谁都知道东乡平八郎是无法单独完成这个任务的,但知道是知道,陆军的意见总是要表达出来的嘛。

看起来这两伙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原因似乎只是大家故意斗斗气,然而情况不是这样的。即使是放在世界范围内,军事强国不同军种之间的关系一般都不会太好,不是你这个军种要求我做什么,我就会做什么。强者总是霸道的,大家都强,对待同一问题自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而且幸好还有不同的声音,那么现在,陆军与海军之间、满洲军与大本营之间僵持的局面已经形成,而焦点只有一个:乃木希典在接下来的第四次总攻中该不该先主攻203高地?

坚持不打203高地:乃木希典的两难

在后来的日本史学界,对这个问题也有两种争锋相对的看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首先是以日本历史作家司马辽太郎为代表,在其代表作《坂上之云》中,司马辽太郎先生不仅认为乃木希典应该主攻203,更认为他应该更早地主攻203,因为很简单,203高地工事相对薄弱,更好攻,放着好攻的地方不攻,所以乃木希典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愚将”。

司马辽太郎甚至还指出,其实早在第一次总攻之前,东乡平八郎的作战参谋秋山真之就曾在陆海两军的联席会议上,提出攻打旅顺可以不必强攻东北三堡,不如先打203高地。看看,这个情况连海军参谋都看出来了,乃木希典作为第三军主将却还没看出来。好吧,没看出来倒还情有可原,毕竟俄军的旅顺防线是一个半环形防线,哪里都是正面,在发起一两次总攻之前,谁也不知道防线有什么弱点。那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总攻分别尝试了东北三堡和203高地之后,第三次总攻竟然又放弃相对好攻的203高地,又回去打了最难攻的东北三堡,这不就是“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