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兴中会并非孙文首创?(第2/2页)

与杨衢云联手成立香港兴中会

1894年年底,甲午战争已经进行了三个多月,结果是不仅海战中的北洋舰队惨败,陆战中的淮军也望风而逃,日军已经渡过了鸭绿江,叫嚣着要一直打到北京。天下震动,人心惶惶,很多“心怀异志”之人都在考虑这个问题:一旦日军真的攻陷京城,大清灭亡,将来谁来主宰天下? 在上海的宋耀如立即给教友孙文写来一封信,报告国内形势:甲午惨败,人心惶惶。 接到信件后,孙文立即决定:离开檀香山,回到他熟悉的香港。 此时在香港,有一个著名的反满组织——辅仁文社,创立它的人是杨衢云和谢缵泰。 1895年1月下旬,孙文抵达香港。经过一个来月的聚会、商谈,2月21日,孙文携陈少白、郑士良(孙文曾经的同学)与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决定把檀香山兴中会与辅仁文社合并,成立香港兴中会,并把它作为包括檀香山兴中会在内的“兴中会”的总会(以下简称兴中会总会),共同干一番大事业! 干事业的时机是有的,清军正在北方与日军作战,无暇他顾。孙文等人决定趁此机会,先以武力夺取广州,然后以广州为大本营建立“两广共和国”,最后效法太平军挥师北上,直捣京城! 很显然,兴中会总会已经成了一个确定无疑的革命组织,就是在这里,秘密宣誓出现了,而誓词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内容。根据一些史料记载,誓词中“创立合众政府”还是杨衢云主张加进去的,这是以当时的美国为榜样,推翻世袭的皇帝,改为民选的“总统”,实现“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孙文对此自然也十分认同,他在檀香山时,就对美国有所了解和向往。也就是说,孙、杨即将开始的革命就是以美国为榜样的“美式共和革命”。 大概由于辅仁文社成立的时间要比孙文成立檀香山兴中会早,现代史学界也有人认为,“一部‘中国近代革命史’,是应该从杨衢云开始写的”(唐德刚语),并认为辅仁文社才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含有反清因素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而并非檀香山兴中会。其实,第一不第一,这并不是最重要的,相信孙文和杨衢云都不会在意这些,重要的是,如果说杨衢云还勉强属于“资产阶级”,孙文却并不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 杨衢云和谢缵泰都出生于比较富裕的商人之家,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平时干的也是体面的工作,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们属于香港的“白领”阶层,也可以算作“资产阶级”。自古以来,反抗朝廷的大多都是吃不饱饭的贫民,衣食无忧的他们怎么会反满呢? 自古以来,香港是属于中国的,却因为《南京条约》而割让给英国,很多香港市民的根和亲人还在内地,和内地有血脉联系,香港人自然在一开始对朝廷有说不出的怨恨。然后,恰恰是因为脱离朝廷的统治,有机会了解西方世界,成为接触西方的桥头堡,更多的香港人深刻地对比出了朝廷的腐败和落后,但他们对“中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仍然是很强烈的,由此对大清朝廷的归属感更弱。他们明白了腐朽落后的大清朝廷并不能等同于“中国”,“爱中国”也并不一定就等于“爱朝廷”。爱中国,但可能需要把大清推翻了,把国家和政权区别开,如此才能彻底追求国家的富强。 于是,在甲午战争之前,香港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华人世界反满的中心,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有了强烈的反满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的杨衢云和谢缵泰就是其中一员。 而从我们前面所说的孙文先生的经历来看,他并不属于“资产阶级”,最准确的身份应该是“一个农民(平民)知识分子”。他从小很穷,挤在低矮破旧的泥砖屋里,上不起私塾,长年干农活,到了十几岁才有鞋子穿,后来孙眉虽然算是发家了,但孙文本人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多少改观。孙文只是习惯于与“资产阶级”打交道,如郑观应和那些比较富裕的华侨等等,向他们筹集资金或者寻求其他帮助,但如果把孙文也称作“资产阶级”,相信就连孙文本人也是不会同意的。 相信大家也已经发现了,这么大的事情,一直支持孙文的郑观应去哪里了? 2月17日,威海被占,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大清已经基本被宣告全面失败了。4月17日,《马关条约》正式签署,4月20日,郑观应通过他在官场上的人脉——江苏省副省长(布政使)把《盛世危言》呈到光绪的案头。对《盛世危言》来说,这真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原本就是讲改革的,而甲午惨败之后,包括慈禧在内,大清官场上下立志改革,畅谈改革的书正是朝廷需要的。光绪很快作出批复:总署(总理衙门)刷印二千部,分送臣工阅看。 一部书得到皇帝的御笔亲批加印,这样的事情并不多见。不得不说,这部书原本的内容并不十分新锐和深刻,主要内容只是详细介绍了西方,附带对大清各个方面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自从两年前出版之后,也并不十分有名,但由于有了皇帝的亲笔批复,此书一夜之间爆红,很多官员都争相购买用来充门面。《盛世危言》成为大清有史以来“第一畅销书”,卖得非常好,郑观应本人更是声名鹊起。一直反对“政治决定市场”的郑大人万万没想到,他自己首先被影响了。 所有人都没有发现,此时的郑观应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 当初为了推动“禁烟项目”,《盛世危言》里是隆重地介绍过孙文的。对于孙文与杨衢云成立兴中会总会,密谋发动广州起义,郑观应不可能不知道,如果孙文接下来真的要造反,郑大人也会吃不了兜着走。郑观应不愧为郑观应,他紧急行动,修改内容,把原版中的“今吾邑孙翠溪西医”改成“一个学西学未毕业的粤东佬(今粤东有肄业西学者)”,总算是把之前与孙文的关系撇得了干干净净。 孙文并不在乎,他遇到了新的伙伴杨衢云,就像当年的洪秀全找到了杨秀清。他将和杨衢云一起,在谁也不太注意他们的时候,去发动一场密谋夺取广州的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