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东南互保”:大臣的算计(第2/6页)

“和谈”看来无望了,只能转而求其次:把战事严格限定在京津区域,保住东南区不开战,把损失降到最小。

对于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盛宣怀是有把握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不是也有东南区“避祸”的想法么?盛宣怀坐镇上海电报局,为两位总督出主意、做策划,为他们和洋人牵线搭桥。

盛宣怀的主意是:刘张二人可以先和各国驻上海领事签署一项协议,双方承诺一旦将来朝廷和八国开战,洋人的军队不进入两位总督管辖的地方,而各国侨民和商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由总督们负责保护——这就是所谓“我保洋人商务,洋人保我领土”,大家“互相保护”。

对于“互保”,英国人最积极,自从1842年签署《南京条约》以来,他们在长江流域的财产最多,做生意发财的人也最多。而英国人担心长江流域一旦发生战乱,很可能导致他们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俄国人趁机南下,染指长江流域,所以他们很积极。

美、日基本上站在英国这一边。

俄国人很早就有对长江流域趁火打劫的打算,不过,老毛子一贯是极为狡猾的,他们暗中怂恿德国出面,希望能够破坏“互保”计划,在长江流域也烧起战火。

德国人本来也想行动,不料北京发生克林德被杀事件,这给了德国在北方领衔八国联军作战,让德军军官最终出任八国联军总司令的绝好机会。而出任八国联军总司令,是会给本国带来巨大利益的。当然,这绝对离不开英国的支持,于是英德互相支持的交易达成了,俄国人的盘算落空。

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一贯跟随德国行动,德国人跟英国人交上了朋友,他们也和英国人交上了朋友。俄国只剩下一个不那么坚定的盟友——法国,孤掌难鸣,于是俄国人不再坚持反对“互保”,八国全部同意。

而“互保”对八国还有一个重大的好处:只要东南区“互保”,就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在大清北方进行战争,这对攻陷天津、攻进北京极为有利。于是,“互保”的谈判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大清方面和西方国家谈判速度最快的一次。

6月20日,正当大家很快就要签约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到来了。

我们知道,这一天,慈禧给各督抚发了一道战争动员的紧急谕旨,宣布大清与列强进入战争状态,要求各督抚积极备战,“通盘筹画于选将、练兵、筹饷”“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联络一气,共挽危局”。第二天,慈禧在北京向全国发布战争总动员令。

这对于刘坤一和张之洞来说就悲剧了,慈禧已经要求开战,而他们却在这里和洋人握手签约,先不说这已经是“叛国”,自古以来,人臣无外交,挑战中央权威的大员一般都没有好下场,抗旨不遵的下场不是砍脑袋就是砍九族脑袋。之前刘坤一和张之洞乐于躲在幕后,让盛宣怀这个“商人”去跟洋人谈判和运作,但与洋人“互保”协议的签字画押总要刘坤一和张之洞自己签的,这是明显抗旨,怎么办?

各国驻上海领事也在紧盯着刘张二人的态度,只要他们表现出丝毫的犹豫,签协议之事说不定就会泡汤,因为现在大家都很紧张。

关键时刻,又是盛宣怀站了出来,他给两位总督打气:上谕不是要求你们“联络一气,共挽危局”,你们联合起来和洋人“互保”,这正是“联络一气,共挽危局”啊!怕什么?

当然,光打打气还是不够的,大家又不是轮胎,“商人”的脑子果然很好使,盛宣怀的主意又来了:他建议刘坤一和张之洞先把慈禧那道给全国军民总动员令在各自的辖区里私自扣下来,并且严格控制在只有他们自己能够看到的范围之内,先把与洋人“互保”协议签了,然后再把它公开,这样生米煮成熟饭,也就自然没有“抗旨”的嫌疑了。

计划是不错,但这道总动员令是明发上谕,按规定,总督接到谕旨后要立即宣告,不然就是私扣圣旨的杀头大罪。想来想去,刘张二人想起了李鸿章大人:你李大人总不能老深居幕后啊,不能让所有的风险都让我们来承担,在这个节骨眼上,你老兄也应该发句话啊。

盛宣怀又及时给李鸿章送上了他的主意:大人,其实您只要说这份诏书是假的,不是太后的本来意思就可以了,大家又不是不遵守太后的旨意,只是不遵守这份“矫诏”嘛,将来还有谁敢追究责任?

这话简直说到李鸿章的心里去了,他对此深表赞同。6月25日,李鸿章当即向盛宣怀复电,一锤定音——“二十五诏(即6月21日),粤断不奉,所谓矫诏也!”

有了李大人这样的表态,刘张二人也就大胆干了,6月26日,两江和湖广总督衙门与各国驻上海领事团的《互保章程》终于签署,江苏、江西、安徽以及湖北、湖南进入“和平”状态。而在2天后(28日),慈禧的总动员令才在南清国的中心——上海公布。很多人都是在这一天才知道朝廷已经与洋人开战了,不过《互保章程》已经在“事先”签署,大家不必惊慌。

接下来就是“互保”的连锁反应。

在上海的浙江商人很多,而且多是有钱有业的富商,他们有意见了:既然两江和湖广可以和洋人“互保”,为何浙江就不能“互保”?于是浙江巡抚刘树棠代表浙江加入了“互保”阵营。

浙江一加入,福建又成了关键。因为浙江是属于闽浙总督管的,闽浙总督许应骙虽然很想加入,但他又不想让朝廷认为他是和刘坤一和张之洞抱团的(这是朝廷大忌,总督抱团的严重性甚于与洋人“互保”),于是福建方面仿照“互保章程”,最终与上海领事团单独签署《福建互保协定》。

湖南、湖北已经加入,与它们相邻的四川又成了关键,四川总督奎俊原本是很想加入的,不过由于四川历来是“教案”大省,战前洋人和传教士害怕被报复,早已经纷纷离开了四川,以至于成都和重庆最后只剩下了几个洋人,再签一份协议就没有意义了,四川最终就没有签。

而两广也没有签,“互保”是与洋人的“互保”,而李鸿章大人就是洋人中的金字招牌,洋人绝对相信李鸿章,而李鸿章也相信洋人,有李鸿章这块招牌在,签不签字都无所谓的。当然,对于李鸿章来说能不签就不签,老大一般是要深居幕后的——两广实施的是没有签字的“互保”。

就这样,“互保”的阵营已经扩展至了大清整个东南地区——史称“东南互保”。

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保障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