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第2/9页)

在政府方面提供的国库补助金落实后,1899年4月13日,东亚同文会召开干事会,议决选定清国派遣员和广东留学生资格条件等事项。[15]同年5月,在清各支部的支部长宗方小太郎、中西正树、井手三郎、高桥谦等人在上海会合,磋商各项事务并做好创办支部的准备工作后,即分别向就任地出发。[16]6月18日,东亚同文会在向岛八百松楼为原口闻一等四位清国派遣员举行送别会,会后各派遣员陆续出发赴任。[17]

在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负责的事务中,培养学习广东方言的日本留学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高桥谦的身份,即为留学生监督兼支部长。[18]按照最初的计划,该会与其他各在清支部一样,从本部领取创立费金500圆(重庆派出所为金300圆),而经常费为每月620圆,年度共7440圆,少于上海支部的8400圆,多于重庆派出所的1800圆。每月经常费的具体预算为:房租70圆,支部员津贴250圆(支部长200圆,事务员50圆),学徒培养费(10人)150圆,各项杂费150圆。实际上1899年度的预算仅广东留学生一项即达3850圆,除去500圆来华旅费外,经常费共3350圆,其中留学生给费1200圆(以每人每月20圆计,预算共5人,实为6人),监督津贴600圆,房租600圆,修学旅费、医疗费及预备费等共950圆。这一时期实际支出的“广东教育事业”费为3600圆,其中绝大部分应是用于粤语留学生。[19]也就是说,该支部预算的一半以上用于粤语留学生的培养及其活动。

在1899年5月中旬的东亚同文会干事会上,选定桥本金次、内田长二郎、熊泽纯之助、山下稻三郎、远藤隆夫等五人为广东留学生[20],是年8月5日、11日,该会又两次召开干事会,追加松冈好一为广东留学生[21],使广东留学生总数达到六人。其中松冈好一已经在澳门《知新报》馆担任译员,其他学生则陆续赶赴广东。6月18日欢送原口闻一等派遣员时,桥本金次、远藤隆夫二人也在被送之列。7月13日,两人出发赴粤,25日抵达广东。另一位留学生熊泽纯之助于7月18日先期到达。[22]其余两位,山下稻三郎由汉口转赴广东,内田长三郎的行踪不详。

先期抵达广州的高桥谦和原口闻一,于6月下旬在西关观音桥观贤坊设立了事务所,标名为东亚同文会粤省分会[23],开始正式挂牌办事。随即按照该会规定,陆续展开各项事业。6月26日,为设在事务所内的留学生宿舍举行了设立式。

在1900年4月30日于东京麹町富士见轩召开的东亚同文会春季大会上,干事田锅安之助的报告将广东支部开设以来所进行的事业总结如下:

一、与地方的有志者联络沟通,不仅省城广州,与澳门、香港、汕头、潮州、佛山等地的有力之人亦陆续联系,因此各项事业得以顺利进行。

二、在省城有志者开办的时敏学堂增加日语课程,并劝说汕头、潮州的有志者在当地各开设一所东文学堂。

三、澳门《知新报》和广州《东华报》赞成本会主旨,《东华报》几乎可以说是本会的机关。此外,时敏学堂的发起人在该支部的劝说下,计划发刊《东亚报》,已筹集到大部分资金。

四、六名粤语留学生中,一人被聘请为潮州东文学堂日语教师,两人水土不服,一人已复籍海军,剩下的两人,正与汕头东文学堂联系选送其中一人为教师。[24]由此可见,虽然在粤语留学生方面投资最多,成效反而较小。

其实广东支部筹建的事业不止上述几项,高桥谦到粤之初,准备开办面向中国人士的东文学校,为此,向东亚同文会本部申请了100圆补助金。[25]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广东东亚同文书院于1899年10月张榜招生。该书院设在广州宝庆新街,由高桥谦任院长、原口闻一为总教,邓逢清、田野橘次、熊泽纯之助任教习。[26]首届定额30人,开馆日期为十月初一(11月3日),学生年龄限于15至30岁,须略通中文。以后每年秋季招生,每届均为30人。

广东东亚同文书院学课定为三年,第一、二年为普通课,分中文、东文两类,前者包括四书、左传、淮南子、作文、书牍记事、近思录、尚书、韩非子、管子、孙子、策论等,后者包括东语、东文翻译、万国地理、万国略史、算学、物理学、生理学、化学。第三年为高等课,东文类包括文明史、商业史、教育学、理财学、性理学、行政学、军制摘要、战时国际公法、社会学,中文类则有易经、荀子、墨子、作文、策论等,另外规定了自己阅读的12种书,即《通鉴辑览》《东华录》《皇朝史略》《续国史略》《朔方备乘》《天下郡国利病书》《通考详节》《皇朝通考》《经世文编》《经史百家杂抄》《大清会典》和《吏部则例》。其中一些课程,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相当前卫。学生毕业,发给文凭,并添注所学课程,以便荐往别处,充当教习及翻译;如有欲往日本留学者,可由广东支部照会东京东亚同文会总会,代为照应。[27]

东亚同文会在华开办同文书院,最著名的是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如果计算其前身,该会先后在中国的南京、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等地开办过同文书院,在福州、汕头、潮州等地开办过东文学堂,在北京、广州等地开办过学堂,其中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已有专书研究[28],其他各同文书院、东文学堂等在《对支回顾录》《东亚同文会史》等书中亦多少有所言及,而广东东亚同文书院则未经论述,甚至相关著述亦鲜有提及,这不能不说是研究该会历史的重要缺失。

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能够顺利展开活动,的确如高桥谦所说,与该支部得到广东地方士绅的支持响应密切相关。据说与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有关的学校、报刊的关系人,大抵是地方的一、二流绅士,他们倾力办学,热烈鼓吹东亚同文会的趣旨,可见该支部与地方人士结交之深。如《东华报》发起人朱琪,是广东的一流名士,潮州东文学堂发起人杨鲁在当地极富资产名望,陈石珍则为潮州第一富豪。另外广西桂林的龙昌纶资产德望兼备,有同志百余人,专门来请该支部派人赴桂。[29]

最为典型的是广东东亚同文书院的创办,该书院评议员由17位广东绅士组成,其中邓家仁、陈芝昌、陈兆煌、邓纯昌、梁肇敏为时敏学堂创办人,其余各人,如盛景熙、陈连生、罗维东、邓紫垣、朱祖昌、陈栋元、冯绍基、黄汝驹、梁庆福、邝国元、莫伯伊、朱云表等,亦为绅士名流[30],而地方士绅通过结交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对所办事业也有所促进。时敏学堂开设时暂赁宝庆街民房,后来在刘园对岸印务局左近购地造屋,大启规模。[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