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内斗(第4/6页)

正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李渊在当时一定会以隋文帝为教训,小心翼翼地处理废立太子的事情。

现在李世民设计的圈套不正是当年杨广陷害杨勇的翻版吗?本人斗胆地推测,李渊未必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没有切实的证据来揭穿李世民而已!

当然,史料上记载李建成之所以没有被废掉有一个关键的原因,那就是齐王李元吉的力保和后宫嫔妃的枕头风起了作用,不过在我看来如果太子谋反证据确凿,谁说好话也是没有用的,说不定说好话的人还会被打成太子一党而被严肃处理,所以李元吉和后宫的嫔妃不会轻易地冒这个险,但是这个记载却引出了我要说的第三个原因。

第三,发觉太子是被冤枉的。

李元吉和后宫的嫔妃不是白痴,如果太子谋反属实,他们是绝对不会挺身营救太子的,他们这么做的基础只能是太子谋反不成立或者说证据不足,这就与我上边所说的第一个原因相吻合了,换句话说李元吉和后宫嫔妃的出马是建立在李渊对太子谋反事件并不确定的基础之上的。

而这个不确定就是因为李渊发觉太子谋反很可能是被人冤枉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李元吉和后宫嫔妃的出马才会起作用。

那么李渊是从什么地方发觉到李建成是被冤枉的呢?

这一点,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觉得很有可能是从李世民的表现上发觉的。

在李渊看来,李世民的行为有些反常。按照常理来讲,李元吉可以力保李建成,李世民虽然和李建成有矛盾,但当时还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即使不出面说好话,也不应该落井下石,毕竟都是一奶同胞,但是李世民的表现很有些要将李建成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味道,对于李渊承诺的立太子,李世民丝毫没有表现出谦让的态度,这在李渊是十分不爽的。

也许李世民的表现让李渊察觉到了李建成很可能是被冤枉的,但是他无法判断出这一切李世民是幕后策划者。但是,李渊还是变相地警告了李世民,具体做法就是把秦王府的杜淹流放到边州。

杜淹是杜如晦的叔叔,本来是王世充的手下,后来投降了唐朝,这个人的特点是善搞阴谋诡计,本来李世民对这个人没有什么好感,但是为了不让李建成得到这个善搞阴谋诡计的人,所以李世民勉强收留了他。

在李渊看来,如果李世民故意设局陷害李建成,杜淹很有可能是最能出坏主意的一个人。还是那句话,一旦给人造成不好的印象,无论你多么努力也是白费。

虽然没有找到太子谋反的证据,但是杨文幹毕竟还是起兵造反了,作为杨文幹领导的李建成即使没有直接责任,至少也要负领导责任。为了警告李建成,李渊也像处理秦王府一样,将李建成手下的谋士王珪、韦挺流放边州。

各打五十大板,你们谁也不许再闹了。事实证明,李渊失算了。

他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不仅没有平息事端,反而引来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两方的不满。李建成认为皇帝应该追查下去,揪出诬陷自己的真凶,将其绳之以法。李世民认为皇帝应该说话算数,自己应该取代李建成。

于是,双方进一步展开内斗。

两大政治势力的对峙

杨文幹造反事件,让李世民几乎接近了太子的地位,但是随着李渊态度的转变,李世民的太子之梦就此终结,李世民当然是不会放弃的。通过这次事件,反而增添了李世民的信心,因为他看到了太子之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谁是太子,其结果还是皇帝说了算。

于是,李世民继续整装出发,耐心地寻找下一个机会。

同时,经历了杨文幹造反事件,也让李建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至此李建成已经彻底看清了眼前的政治局势,那就是只要李世民在朝廷一天,自己的太子地位就会始终面临着威胁。

作为未来皇帝的继承人,除了皇帝之外,李建成是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挑战自己的权威的,不然的话,自己以后当了皇帝,会面临很大的麻烦。而现在李世民是太子地位最有力的竞争者,李建成下定决心,要搞垮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集团。

大家也许可能会提出疑问,在我们这个宣扬忠孝仁义观念的国家里,李建成和李世民身为亲兄弟,难道真的忍心互相争斗吗,在他们的心中难道真的没有一丝亲情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暂时跳出中国文化的范畴,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古希腊。

在很久很久以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已经精辟地概括出人类社会的三种政治形式,即共和政治、贵族政治和君主政治,而这三种政治形式后来各自产生了变异,即民主政治、寡头政治和僭主政治。我们暂且不说民主政治,因为它到了近代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在古代基本上只有君主政治和僭主政治两种政治形式(古罗马的共和制除外)。

君主政治,就是皇帝遵循一定的礼法指派继承人,例如在中国遵循的是“立嫡立长”原则。而僭主政治则不同,它往往是有才能、有实力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所控制的相关资源、舆论去建立个人独裁的统治,相对于君主政治而言,它属于非法范畴。

好了,现在我们再将目光拉回来,如果我们套用君主政治和僭主政治的概念来看李建成和李世民斗争的话,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李建成是君主政治传统的代表,而李世民则代表僭主政治的苗头!

在那个实行“家天下”统治的帝国时代,最大的一个弊病就是稀缺资源的分配不公。这个所谓的稀缺资源一个是官位,另一个就是皇位继承权。

为了爬上更高的官位,有的人拍马屁,有的人弄虚作假,甚至有的人栽赃陷害;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皇室中有能力的子弟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浑身的本领也要拼死相争。

而导致这样的现象出现,原因只有一个:官位、皇位继承权这两种稀缺资源并不是由公众选举产生的,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什么海选一说的,只能由皇帝的一言堂来做主。

问题是皇帝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局限性,有时候皇帝的决定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换句话说这些稀缺资源的所有人———皇帝有时是无法按照常理出牌的。于是那些想染指这些稀缺资源的人开始孤注一掷,开始铤而走险,开始放手一搏。

这的确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所以,明白了一点,你就不会再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感到惊讶了。他们的行为并不是道德的沦丧,而是单纯的政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