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野心的暴露(第2/3页)

大家听到“文学馆”这个称谓,相信一定以为是个学术研讨机构,实际上并非如此。

李世民在创建文学馆的过程中,确实招收了不少有名的文人学士,但是他招收这些人绝不仅仅是进行学术研讨活动。

李世民是在利用当时这些有名的文人学士,去影响社会舆论,因为在许多人看来,文学馆就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这些文人学士的学术倾向和政治倾向,毫无疑问,影响着当时的朝廷和民众,可以说,李世民创建文学馆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舆论。

当时的文学馆人才的确不少,相比之下,李世民比较器重的一共有十八个人,俗称“十八学士”。他们是: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

这些人有的我们曾经介绍过,例如于志宁和姚思廉,限于篇幅,在这里,我就不详细介绍每个人了,但是有两人我必须着重介绍一下,因为这两个人在李世民的心中,堪称“十八学士”之首。

这两个人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济南章丘相公庄)人。

其实,房玄龄很早就进入了唐朝的阵营,时间大约是在李渊进入关中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在渭北投靠在李世民的帐下,一直担任文秘工作,由于职位的原因,一直不怎么显山露水,但房玄龄绝对是一个不可以被忽视的人,因为他有着一项独特的技能———谋,此人善于谋划,思虑十分严密,凡事总要考虑再三才做出决断。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

武德元年(618),被李世民引为属官,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相当于参谋的角色,虽然职位不高,但每一次开会商讨军国大事,杜如晦都要参加,可见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他也有着自己的一项独特的技能———断,史称: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房玄龄的“谋”,杜如晦的“断”,合在一起,历史上有一个很好听的称谓:房谋杜断。

在后来的玄武门事变中,两个人全程参与了策划,其中五个人功居第一,房玄龄和杜如晦就占了两个名额。

真正体现出他们治国能力的,却是在贞观时代。两个人注定要在贞观时代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文学馆的建立,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李世民在吸收人才的过程中,由吸收武将逐渐向吸收文臣靠拢,从而达到了文武平衡的状态。而文臣武将全都通吃,同时也说明了李世民笼络人心的手段实在高超。

文学馆表面看起来是文人学士研究诗词歌赋的地方,但它的创建者———李世民,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如果说文学馆的文人们天天进行学术研究,而闭口不谈政治,那绝对是不可能的。这就很像后来明朝的东林书院,最后发展成明朝第一大党———东林党。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馆的学士们逐步向政治幕僚方向靠拢,而文学馆也逐步向政治机构靠拢,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这就形成了后来的秦王集团。

整天一大堆人聚在一起畅谈国事,畅谈政治,当然他们所谈的一切,自然都会倾向于李世民。时间一长,这一切,自然瞒不过朝廷的耳目。于是,朝廷开始针对李世民进行有效的防范。

冷落

具体的形式就是冷落。这一点,我们从两方面可以看出来。

第一,不赏。

自从李世民东征西讨以来,每次打了胜仗,班师回到长安,朝廷都会马上对他进行封赏,其中包括官职的晋升。

武德元年五月,唐朝建立后,六月被封为秦王,官拜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雍州牧。

武德元年十一月平定西秦,十二月官拜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左武侯大将军、凉州总管。

武德三年四月平定刘武周,同月加拜益州道行台尚书令。

我们发现,每一次李世民立功后,朝廷从决定晋升李世民什么官职到委任状发到李世民手中,没有超过一个月的,可以说效率是很高的。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平定洛阳,李世民七月回到长安,朝廷直到十月才晋升李世民为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同时宣布位在重臣之上。

朝廷还是原来的朝廷,皇帝还是原来的皇帝,为什么这一次办事效率如此低下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本次李世民立的功劳实在太大,朝廷认为现有的官职都无法和他的功劳相匹配,所以商讨出个特有的官职“天策上将”授予李世民,而商讨这个官职,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一直拖到了十月份。

表面看起来,这个理由似乎无懈可击,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在我看来,这是朝廷有意为之。

你不是炫耀武功吗?你不是笼络人才、扩充势力吗?李世民,你的老爹还在,你的大哥太子李建成还在!你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了呢?

做事要高调,做人一定要低调。

冷落到底

第二,不用。

李世民十月份得到官职的晋升,那个时候是个什么状况呢?刘黑闼横行河北。在此之前,平定江南的萧铣和出兵镇压刘黑闼,朝廷都没有派李世民出马。

平定萧铣,用的是李靖;镇压刘黑闼,用的淮安王李神通和大将李世,外加幽州的李艺。

按照常理来讲,镇压刘黑闼,李世民应该是不二的人选,可是在唐军惨败前,朝廷就是不用,显然,这其实是在向李世民透露着一个信息:没有你,地球照转不误。

但真的世事难料,谁能想到李世和李艺合兵大战刘黑闼,结果却是惨败。迫不得已,朝廷只能再次启用李世民,去镇压刘黑闼这个强劲的对手。

不赏加上不用,朝廷对春风得意的李世民进行了冷处理,除了提醒李世民不可过于张扬之外,我觉得这里还有一层更深刻的原因。

而这个原因牵涉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建成。

李建成身为太子,自从进入长安后,一直在李渊的身边,协助处理朝政。若论军功,他当然不能和李世民相比。但是作为太子,未来是要接皇帝的班的,而当了皇帝后,面临着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如何服众?除了你是皇子中的老大,大臣都认可你之外,还有一条必须要具备,那就是做太子时,你有什么功劳?

不可否认,李建成确实有功劳,攻打长安时,和李世民分领二军,一起打进长安,而且协助李渊处理朝政也是做得很不错,这一切自然不能抹杀。

但李建成现在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李世民功劳实在太大,大到将自己的功劳完全遮盖住了。身为太子,居然被一个藩王盖过了风头,相信换了谁,心里都会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