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遗憾结局(第3/4页)

李忱虽然在即位之后一反会昌之政,但在崇信道教这方面,却紧步武宗李炎之后尘,引起了朝中诸多大臣的反对。尤其是在李忱晚年因为过量服食丹药而导致体力渐衰之时,大臣们的反对更加强烈。

大中十一年(857年)九月,李忱派心腹宦官赶赴岭南罗浮山迎接曾经被他下令流放的道士轩辕集入宫。从他颁布的诏令来看,他迎回轩辕集的目的,是因为这个道士精通长生不老之说以及拥有其他道士没有的灵丹妙药(“善于摄生,年令奕寿”),归根到底还是想追求长生不老。

针对李忱的这个做法,除了上述提到的右补阙陈珈之外,左拾遗王谱、右拾遗薛延杰等人都曾经纷纷上疏劝谏李忱不要过分崇信道教。

事实上,“明察沉断”的李忱,十分清楚大臣们的劝谏是有道理的,但因为自己的欲望,他无法摆脱对神仙方术的痴迷,所以他对大臣们的劝谏并没有采取极端方式去应对,而是委派宰相崔慎去向大臣们做解释工作。他告诉大臣们自己知道先前诸多皇帝过分崇信道教的结果,现在迎回轩辕集,就是想和他聊聊天。

大臣们明白,皇帝陛下的这种解释明显是在敷衍,所以全都选择了沉默。轩辕集在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到达长安,刚到长安,李忱便在宫中召见了他。李忱本以为轩辕集会为自己带来长生不老的丹药,所以在简单的寒暄过后,他便问道:

“先生道术高深,可有什么不死仙药吗?”

“去除声色犬马,喜怒哀乐始终如一,广施恩德,自然与天地合德,为什么偏要求取长生之法呢?”

轩辕集的回答十分出乎李忱的意料,他不知道这个道士为什么放过了这次极好的宣传长生不死之术的机会,在听到轩辕集这种冠冕堂皇的回答后,李忱大失所望,于是让轩辕集前往馆驿休息。

轩辕集此次在长安只待了几个月,便坚决要求返回罗浮山,据《旧唐书•宣宗本纪》记载,在临别之际,李忱问了轩辕集一个十分玄妙的问题:

“先生现在舍朕而去,是不是国家将会有什么灾难?先生能否告诉朕,朕能拥有天下多少年呢?”

对于李忱的提问,当时轩辕集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让人取过笔墨写下了“四十”两个字,但又将其中的“十”挑在“四”字之上,这样就变成了“十四”。而李忱在位正好十四年,于是后世的治史者便将这个“十四”与李忱在位前后共计十四年联系在一起,而且由衷地发出了“兴替有数,其若是乎”的感叹。

对于轩辕集写的“十四”两个字,李忱并没有十分在意,而且在轩辕集离开后,他更加依赖丹药,虽然他不曾拒绝朝臣的劝谏,但对于追求长生不死之术依旧痴心不改。到大中十三年(859年)正月,李忱因为丹药毒力的作用,已经出现严重的烦躁不安,不仅性情怪异,而且猜忌之心颇重。

八个月后,李忱疽发于背,病情日渐沉重。与此同时,围绕李忱百年之后的皇位继承问题,各种政治势力开始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和争夺。

自敬宗李湛时期以来,由于宦官的干预,围绕皇位更替的斗争日益残酷,搞得皇帝本身已经十分厌恶有人提及册立储君事宜。除非皇帝本人有此愿望,而李忱就是其中的一个。

早在大中十年(856年)正月,李忱召宰相班子成员讨论时事时,宰相裴休便趁机向李忱建议早日册立储君事宜,结果导致李忱因此大发雷霆,很不客气地告诉裴休说,如果册立了储君,朕就会成为闲人。裴休因此十分担忧,但又不敢在皇帝面前再提册立储君一事,因此多次请求辞去宰相职务,想避免日后因为册立储君一事惹出麻烦。

李忱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想用大赦天下的方法祈求病体康复,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宰相崔慎趁机进言,认为太子是国家未来的根本所在,如果现在册立储君,就会找到大赦天下的理由。但即使这样,李忱也是以沉默的方式婉拒了崔慎的建议。

两位宰相劝谏李忱早立太子,都被李忱所拒绝,但册立储君又是皇帝所绕不开的事情,那李忱为什么对册立储君一事如此反感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宦官干预皇位献替事宜,让李忱内心不情愿册立储君吗?或许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事实上,李忱迟迟不愿意册立储君,有其不为人知的苦衷。

李忱有12个儿子,因为他始终未册立皇后,所以这些儿子只有长幼之序,而无嫡庶之分。长子李温在会昌六年(846年)封为郓王,但是李忱却十分不喜欢这个儿子,而偏爱三子夔王李滋。

长子李温因为得不到宠爱而出居十六王宅,夔王李滋以下的五个兄弟居住在大明宫内。李忱以谏议大夫郑漳、兵部郎中李邺为夔王李滋的侍读,其实,他是有意将李滋作为储君的人选,但又担心因废长立幼而引发朝臣的反对甚至是动乱,可以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始终困扰着李忱,这也就是为什么宰相建议早立储君而李忱拒绝的原因所在。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初,李忱已经病入膏肓,朝臣们已经很多天没有见到李忱的身影,人们预感到已经当了将近14年皇帝的李忱大限将至。好在李忱此时脑子并不糊涂,在弥留之际,他知道册立储君一事再也无法避而不谈,因此他秘密叮嘱时任枢密使的宦官王归长、马公儒以及宣徽南院使王居方,共同商议起草诏书立夔王李滋为皇太子,准备随时继承皇位。

王归长、马公儒等人都是李忱十分宠信的宦官,所以他才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他们。当时的宦官势力基本上还算团结一致,只有左军中尉王宗实与王归长等人有矛盾,被视为异己势力。但王归长虽然等人虽然深受李忱宠信,却没有掌握兵权,真正掌握禁军兵权的是神策军的左、右两个中尉。

王归长等人唯恐王宗实利用手中的兵权从中阻挠册立储君事宜,所以想利用代皇帝陛下起草诏书的机会,将王宗实贬出京城长安。

于是在起草完册立储君的诏书后,王归长等人又起草了一份贬黜王宗实的诏书,将其贬为淮南监军,理由是与诸人不睦,不利内廷团结。

次日,王归长假借李忱的诏令让王宗实在宣化门外接受诏书。王宗实接受诏书的时候显得很是平静,他也知道在宦官势力中,自己被大家视为异类,现在被外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他恭敬地叩了三个头,便起身准备前往淮南赴任。

可是就在王宗实转身刚要离开时,副使亓元实提醒他,说中尉大人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没有看见皇帝陛下了,而且只限于在门外照顾皇帝陛下的起居,今天的事情谁也说不清真假,为什么不朝见皇陛下后再离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