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强征河朔(第2/6页)

但李纯的内心显然不这么想,半年以来在王承宗的问题上,支持李纯进兵讨伐的一是掌握神策军的宦官;二是部分地方藩镇,而反对动武的则是朝廷的那些文臣。所以这次李纯不顾朝臣的反对,坚决起用宦官为统帅,也是表达出对朝臣反对用兵的无声抗议,更是对朝臣经常对自己形成掣肘的一次抗拒。

十月二十七日,吐突承璀率领神策军从长安出发。李纯亲自在通化门城楼上召见吐突承璀,一再给予勉励,希望他早日平定成德凯旋。虽然此前因为朝臣反对的巨大压力,李纯被迫去掉了吐突承璀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的头衔,但其进讨成德的统帅地位丝毫没有动摇。吐突承璀流着眼泪表示,一定不会辜负皇帝陛下的重托,然而直到他亲临战场时才知道,打仗这件事儿真不是他这种一直处在深宫之中的人能干的事儿。

战争已经拉开序幕,无论是朝廷还是成德镇都在制定自己的作战方略,成德周围的藩镇此时也在考虑自己的对策。由于成德镇紧靠太行山,东部毗邻渤海湾,因此李纯决定从南北两个方向夹攻成德,所以朝廷进攻成德的军队除了吐突承璀率领的中央神策军之外,另外依靠的就是成德镇周围的藩镇。

当时与成德镇接壤的藩镇中,正北方向是幽州卢龙镇;北方偏西的是义武镇;正南方是魏博镇;南部偏西的是昭义镇;南方偏东的是平卢镇;正东方向的是横海镇;这其中最为担心的当属魏博镇的田季安。

田季安虽然和王承宗始终保持友好关系,但当听到朝廷决定征讨王承宗时,田季安还是表现出了一丝惊恐。他召集部下说:自从德宗李适征讨魏博没有成功以来,朝廷已经25年没有踏上魏博镇的地界。如果现在朝廷大军一旦渡黄河经过魏博讨伐成德,成德失败了,魏博镇也很快就会灭亡。田季安话音刚落,他的一个部将就信誓旦旦地表示愿意带领五千人马对抗朝廷大军。于是田季安决定以武力对抗朝廷,拒不奉诏。

可是田季安的想法却被正在出使魏博镇的卢龙节度使牙将谭忠所否定。

谭忠认为,如果官军一旦在魏博镇受挫,皇帝李纯必定不会善罢甘休,必定会举天下精兵进攻魏博镇。到那个时候魏博镇纵使再强大,也是难以抵御的。现在最好的办法是等官军进入魏博后犒劳官军,并以自己的精兵逼近成德镇声称讨伐。同时派人告诉王承宗,魏博镇现在夹在朝廷与成德镇之间进退两难,请他能割出一个城为魏博镇所有,这样魏博镇可以向皇帝报捷,即无反君之名,又可以继续保持两镇之间的良好关系。

谭忠的一席话让田季安豁然开朗,于是他立即派人前往成德说明此意。王承宗欣然同意,下令将堂阳县(今河北新河)、枣强县(今河北枣强)先后让给魏博。然后田季安向朝廷报捷,此后便按兵不动。

与魏博镇情况相似的便是平卢镇,节度使李师道虽然最初对朝廷毕恭毕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看到朝廷无暇顾及自己的时候,他开始渐渐懈怠。这次朝廷出兵成德,让李师道感到极大不安。自从十月以来,他接到皇帝李纯的好几道命令自己征讨成德镇的诏书。可是李师道为了保存实力,一直迟迟不肯行动,并上表敷衍李纯说愿意进献绢帛万匹,并自行解决一月的军粮用料,以便减少朝廷的开支。李纯虽然明知道李师道是有意拖延,但出于大局考虑,还是下诏褒奖。后来一直到元和五年(810年)年初,李师道迫于形势,才效仿魏博镇,“占领”成德一个县城,此后便也按兵不动。

魏博、平卢二镇的消极怠工,让皇帝李纯大为失望。不过,在成德镇周边的藩镇中,并不是所有藩镇都像魏博、平卢二镇那样。其中幽州卢龙镇就是与成德镇结怨最深的,当卢龙节度使刘济接到皇帝李纯讨伐成德的诏令后,立即兴兵向成德进军。

元和四年(809年)十二月十七日,刘济以长子刘坤为节度副使留守幽州,亲率七万大军进攻成德,攻克成德镇辖地饶阳(今河北饶阳),缴获大量物资,并下令将被俘的成德军将领履朝清等四人押赴京城长安。

刘济的旗开得胜,让李纯异常高兴,立即下令予以褒奖,这让刘济更加兴奋。元和五年(810年)正月,刘济一鼓作气又领兵攻克束鹿(今河北深县)。李纯再次下诏予以褒奖,并加授刘济及其子孙官爵,他认为此次讨伐成德是“破竹之势可乘,覆巢之期非远”。然而他仅仅依据刘济的胜利就断定很快可以平定成德,显然过于乐观,自从朝廷征讨成德以来,总的来看军事行动是比较缓慢的。

按照朝廷事先制定的作战方略,官军主力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成德。北部方向的官军在义武镇的定州集中,由河东军、河中军、振武军、义武军组成,由范希朝指挥南下。南部方向则由吐突承璀率领中央神策军与昭义镇卢从史配合,向北进攻成德,形成南北夹击成德之势。

可是,自从李纯发布讨伐诏令以来,除了刘济打了胜仗之外,南北两路大军均进展缓慢。一直到元和五年(810年)正月以后,北部讨伐军才陆续到达指定地点集合。而南部讨伐军的吐突承璀在元和四年(809年)十月二十七日离京以后,也是在元和五年正月才到达昭义镇与卢从史会合。

也就是说,一直到元和五年正月以后,朝廷讨伐成德的战争才在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展开。

南部战场上的战事一开就颇为不顺,由于吐突承璀是宦官出身,所以部下不听其指挥,屡次与成德军交战都遭到失败。现在史书上能找到北路军当时获胜的唯一记载还是在《白居易集》中,称卢从史上报朝廷,他在柏乡(今河北柏乡)击败过成德军的三万人马,受到了李纯的嘉奖,不过这一战绩是否属实还有待商榷。除此之外,北路军再无任何胜绩,倒是不久后曾在西川活捉刘辟的大将郦定进战死疆场,让南路军的士气受挫不少。

南部战事进展不顺,让李纯陷入焦虑之中,但紧接着便传来北部战场也陷入困境之中的消息。虽然正月二十六日河东军将领王荣在洄湟镇击败六千成德军,但在这次胜利后,北路军再也没有取得过任何胜利。尤其是官军在进攻成德镇治所真定的北大门新市镇时严重受挫,使得王承宗反而主动出击,攻占了义武镇的深泽(今河北保泽)和卢龙镇的乐寿(今河北献县),让官军陷入到了极其被动的境地。

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朝廷内部逐渐产生了要求罢兵的呼声,其中呼声最高的当属时任翰林学士的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