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锦衣千里 第一百二十一章 返回京师(第2/3页)

她随手翻开了一页,跳入眼帘的诗句便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昨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今日多烦忧。

倩倩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她终于将诗集放进了火盆中,雪白的宣纸慢慢变卷变黄,最后燃烧起来,很快,诗集便烧成了一堆灰烬。

……

时间又慢慢过去了半个月,京城陆陆续续下了两场雪,离洪武二十四年的新年越来越近了,长安过年的气氛渐渐变得浓厚起来,打扫屋子,张贴春联,捣年糕、熏腊肉,家家户户变得十分忙碌,开始思念远方的亲人,团圆的日子即将到来,家人们也该在回家的路上了。

这天下午,一行由三百名锦衣卫组成了队伍即将抵达京城,他们在离京城十里外的官道上骑马缓行,李维正骑在凌志马上,远远地眺望着京城的黑影,到了,跋涉三千余里,他终于返回了家中,算算时间,紫童也就应该在春节前后分娩了。

“李大哥,想家人了吧!”旁边的朱权微微笑道,他是和李维正结伴回京,一起在路上跋涉了近两个月。

李维正点点头叹道:“是啊!我临走时妻子已有了三个月的身孕,算起来现在也已九个多月了,我真的很不放心她的情况。”

“那我就要恭喜李大哥将为人父了。”

李维正笑了笑,他抬头望着天空的白云和蓝天,眼睛里充满了对孩子的期盼。

朱权却显得有些心事忡忡,又走了一段路,他终于忍不住道:“李大哥,有件事情我想告诉你。”

李维正回头看了他一眼笑道:“你说,什么事?”

朱权见左右无人,便压低声音道:“我在离开广州时,听洪知凡说,朝廷以詹徽为首,一百余名官员联合弹劾于你,听说你在广州公开杀人之事在朝廷引发了极大的震动。”

李维正冷冷一笑,却没有说话,朱权亦叹了口气道:“哪有锦衣卫不杀人的,况且那张知县贪污受贿千两白银,证据确凿,这些人却视而不见,偏拿此事做文章,明摆着就是借题发挥,看来是因为李大哥触犯到某些人的切身利益了,我很担心这件事会对你不利,李大哥要有心理准备。”

李维正不屑地一笑,除了秦王党还会有谁,秦王眼看大难临头,这些人还象小丑一样上下窜梁,弹劾自己,他才不在乎呢,朱元璋就算是做做样子,也绝对不会真把自己怎么样,自己可是他的棋子,现在还远远不到舍车保帅的地步。

他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而是话题一转,对朱权道:“我倒是要恭喜小王爷,皇上就要正式封你实地王了,将来还要请小王爷多多关照才是。”

这个消息是李维正路过长沙时听湘王朱柏说起,皇上已经着令礼部准备封王的仪式,朱元璋今年准备再封十王,名单中就有十七皇子权,虽然朱柏也不知道具体封地在哪里,但李维正却知道朱权是封宁王,当然,这一点他不会说破。

朱权注视着李维正,郑重地对他道:“如果李大哥将来愿意来我的封地,我必将重用,李大哥将会是我辖地中的第二人。”

这是朱权筹划了很久的事情,要将李维正拉到自己的身边来,借今天这个机会,朱权正式开出了他最高的价码,成为他藩国的第二人,这个条件已经足以表示他的诚意了。

李维正默默地点了点头,他也肃然答道:“小王爷的话,我记下了,我会将它放在心上。”

……

众人又向前走了一段路,大约离京城还有三里路程时,前方忽然尘土飞扬,一支队伍正向这边疾驶而来,待他们靠近了,众人认出为首之人竟是皇宫一等侍卫刘镛,他可是皇上的贴身护卫,后面队伍中还跟着几名太监。

刘镛奔至锦衣卫的面前,勒住马高声问道:“李千户可在?”

李维正连忙出列拱手行礼道:“我在,请问有何事找我?”

“传皇上口谕,着锦衣卫三所千户李维正即刻进宫面圣,一刻也不得拖延。”

李维正不敢耽误,他连忙将相关文书交给副千户罗广才道:“我要进宫面圣,锦衣卫那边就辛苦你去消案吧!”

说罢,他回头又向朱权打了一个招呼,便一催凌志马,战马加速,和侍卫们一起,仿佛箭一般向京城聚宝门奔去,很快便不见了踪影。

……

朱元璋的御书房内,李维正将金牌奉还,并恭恭敬敬地向当今皇上行了跪拜之礼,“臣锦衣卫三所千户李维正叩见皇帝陛下,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免礼平身!”朱元璋面带微笑地请李维正起身,他望着这个年轻的锦衣卫千户,眼中的赞赏之色不吝流露。

“这次李千户去广东办案令朕深为满意,无论是赈灾粮案还是走私案都达到了朕的预定目的,相关人犯财物朕皆已处理,不过有些细节方面的小问题朕还想向你再确认一下。”

李维正暗暗叹了一口气,他已经有心理准备,朱元璋可不是好糊弄的,若能那么轻易过关,他就不是朱元璋了,李维正立刻躬身道:“请陛下提问。”

朱元璋沉吟了片刻,便问道:“你为何会选择在新安县上岸?”

“回禀陛下,之所以选择新安县一是臣不想过早走漏消息,其次臣想先见一见南海卫指挥使虞光清,先见其人,再谋方略。”

朱元璋淡淡一笑,忽然又问道:“那你为何要放掉在新安县遇到的走私者,好像在广州你又放了他一次,这是为何?”

朱元璋的笑容已经变得有些不自然起来,他轻轻靠在龙椅上,冷冷地望着李维正,就在这瞬间,李维正明白了一件事,朱元璋在他的手下安有暗桩,这件事他从来没有在奏折中提起过。

这不可能是朱权的密报,朱权不知道新安县之事,况且朱权也在秘密拉拢于他,只能解释为朱元璋在他手下又设了一个耳目,李维正的心中转了无数念头,皆想不出此人会是谁?但此刻已不容他多想,朱元璋还在等着他的回复呢!

李维正立刻跪下道:“回禀陛下,第一次放走私者陈万里是臣不想过早惊动南海卫,当时,他的大部分船员都不在船上,而臣第二次放他,是臣有了一个想法。”

“什么想法?”朱元璋紧追不放地问道,他的脸色阴沉之极,他在意的不是李维正放了走私者,而是李维正对此事瞒而不报。

“属下曾听说南洋一带有许多产量很高的农作物,我大明人口增长迅速,而粮食不足问题始终是困扰朝廷的忧患,属下就想让此人从南洋带来这些高产农作物的种子,因此事还没有定论,并且和两案无关,故属下没有在报告中提及此事,这是臣考虑不周,请陛下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