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2/2页)

据理衡情,将心比心,李纲以为康王赵构此时此刻的心情,应当是比他这个普通的臣子沉痛更甚。他压根没想到,在赵构的心里,现在除了兴兵雪耻营救二帝之外,还有什么更重要更迫切的事情要做。就此而论,李纲的政治嗅觉确实太不灵敏,政治态度也太不灵活。因而他虽被赵构借重于一时,却终难为其所长期见容。

心计深沉的索天雄并非没有看到从他眼前倏尔划过的那道电光石火,只是在仓促间他无法对它加以充分利用。这期间,他面临的情况亦可谓一波三折。

索天雄与索飞春来到潭州,得知李纲已被朝廷重新起用,且已起兵北上勤王,起初不禁甚感失望。索天雄对李纲的品性深有感知:当李纲被弃若废履时,他忠于皇上和朝廷的信念可能会有所松动,而一旦重获重用,那一片耿耿忠心必定又会变得坚不可摧。在这种情况下,欲说动李纲联盟起事,绝无一丝指望。

但冷静地加以考虑,事情似乎还没有那么绝望。因为,索天雄进而想到,朝廷这么快便复召李纲,必是事已万急。倘若汴京告破,李纲的复职也就无甚意义了。随之汴京失陷的消息便传到了潭州,并且传说皇帝和太上皇均已成为金人的阶下囚。

索天雄马上意识到,这个机遇极其宝贵。统治集团已彻底崩溃,而李纲恰恰重兵在握,龙腾虎跃正当其时。此时如果勤王部队里伏有内线,策动或者胁迫李纲起事的把握极大。

然而索天雄毕竟不是能够未卜先知的神仙,他不可能预知是哪一支部队要随李纲出征。甚至连争取李纲起事的意图,也是他到了江南之后才思定下来的,事先的伏笔无从谈起。人算不如天算,索天雄对此唯有扼腕而已。

但是这个机会索天雄不想轻易放弃,纵使军中无人策应,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他也要前去与李纲谈一谈。能说得动李纲最好,即便说不动,他相信李纲也绝对不会加害于他。于是他即与索飞春赶往武昌。

由于索飞春担心父亲劳累过度疾患复发,不肯让索天雄赶路过急,待他们到达武昌时,李纲大军业已开拔。这父女俩便又锲而不舍地转赴江宁。

在索天雄看来,李纲移师江宁,颇为耐人寻味。说不定李纲已生立足于江宁进行武装割据之心,这里面便大有因势利导之隙可乘了。在这瞬息万变的时刻,一切皆有可能。古今多少兴亡,往往不就是铸就于某个瞬间吗?他却不知,那个瞬间早已一闪而过,李纲东进江宁,只不过是在执行赵构的指令而已,舍此并无其他用意。这时的李纲已不是一只无头鸟,赵构利用自己的天然优势,一纸檄文便将李纲收归麾下。在李纲的心目中,已经将那个理直气壮地向他发号施令的康王殿下视为了朝廷的当然代理人。

情况变化之快,使得索天雄无从逆料。而他更没想到,江宁,这座自越王勾践时兴起于雨花台下的千年古城,竟会是他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