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2/3页)

正如张邦昌所料,这两条建议很受赵桓赞赏。

对于赵佶是否能如其所云,从此老老实实安居后宫不涉朝政,赵桓果然存在疑虑。这样的保证,早在赵佶禅位时便亲口做过,事实证明他没有信守诺言。有此例在先,这一次的保证又有多大可信度?万一哪天赵佶不甘寂寞故态复萌,或者某些心怀不轨的旧臣蓄意唆使其向朝廷发难,将以何策处之?他正为这个问题挠头,张邦昌的点子不期而至,这便正中下怀。

听了张邦昌、耿南仲的奏言,赵桓非常高兴,认为其议既目光长远又切实可行,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可算是保障社稷长治久安的善策良谋,当即全盘接纳。考虑到册立太子事关重大,总得有点舆论准备,他觉得这事以缓些时日再动为妥。而更换龙德宫侍从,则纯属皇宫内务,在赵桓看来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可说办就办。

于是赵桓便指派殿前都指挥使王宗楚会同内府有关司监,赶在赵佶返京之前速办了这件事。他甚至举一反三,索性将郑太后所居宁德宫的侍从也统统做了更换。此事动静不大,且与朝臣无干,所以李纲毫不知情。

郑太后对身边的侍从突然被更换虽然亦觉不解和不快,但她这个人心宽性温,适应性也较强,见新换来的宫婢太监等一个个都中规中矩有模有样,手脚利落做事勤谨,方方面面皆服侍得体贴周到,只道是皇上此举完全是出于一片善意,也便未出什么异议。

赵桓以为赵佶的态度亦大抵会如此。他知道他这位父皇喜好女色,还特地吩咐王宗楚多为龙德宫选派了一批秀丽可人的妙龄娇娃,以备其不时之需。“朕处心积虑地将父皇你侍奉得无微不至到这步田地,你还能有什么不满什么怨言?”赵桓也估计到赵佶可能会有暂时的不适应,但他想那点不适应应当会很快地被安逸的生活所消融。赵佶对此事居然产生如此强烈的抵触情绪,是他压根不曾料到的。

赵佶怒掼了茶盅,愤犹未释,他连骂几声“真正岂有此理简直欺人太甚”,便脸红脖子粗地呼人备轿,欲前往福宁殿找赵桓质问。张迪连忙张开双手将他拦下,劝他万勿冲动,务必三思后行。张迪说,就凭王宗楚那狗才,便是借给他一百个胆儿,他也不敢如此顶撞太上皇,其所恃者乃圣意也。而皇上既有此举,必是事出有因。往好里想,这是皇上对太上皇的刻意关怀;往多心处想,则是皇上对太上皇有提防之心。无论皇上是出于何意,这样挟怒而往,只会把关系搞僵。太上皇与皇上嫌隙初解,当以和睦为重。倘若两宫龃龉再起,实于太上皇百无一利。

赵佶愤愤地说,我何尝不想和睦,我什么条件都不提就回来,就是为了和睦。但和睦不是我一人之事,我也不能为了和睦,凡事便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如果我连这点小事都说不得,那所谓和睦从何谈起!

张迪款言谏道,此事虽小,处置失当亦可造成大误会。京师不比扬州,言行尤须慎重。太上皇有话要说,也得讲究个时机和方式。太上皇胸阔如川,何妨忍耐几日,待皇上过来探视时,再婉言提及此事,似乎较为妥当。

在张迪循循善诱的劝说下,赵佶渐渐冷静了一些,他狠狠地吐出一口气,慢慢地坐了下去。他在宫里的心腹旧属,如今就只剩下这一个老内侍了,除此之外现在再无一人能对他这样忠心耿耿直言不讳。这个老内侍平时言语不多,却深谙宫中三昧,每每在要事上给予赵佶中肯的提醒。方才那番话,张迪虽未将意思说白,但那弦外之音赵佶是听懂了:太上皇只不过是太上皇,不再是皇上,并且应当顺从于皇上。所谓的和睦,所谓的仁孝,都必须是以此为前提的。

这个意思让赵佶感到非常憋闷,但他不能不承认张迪说得对。动辄与皇上较劲是不明智的,王宗楚那厮的嘴脸便很能说明问题。他这个太上皇,与皇上相处融洽,臣僚们尚可敬他三分,若是与皇上失和,那帮狗仗人势的东西甚至就敢骑在你的脖子上拉屎!逝水东流去,无奈其何矣。另外,或许也不能完全排除赵桓此举亦有关切之意,那么如果孟浪地闹起来,反而把事情搞糟了。

赵佶这样想着,沉默了半晌,只得闷闷地叹了口气道,那就等等再说吧。

可是过了若干天,并未见赵桓的大驾光临。不过隔三岔五便有宦官奉旨前来嘘寒问暖,礼数倒也周全,让赵佶不好挑剔。

张迪恐赵佶不悦,便时常对他宽慰劝解,说皇上政务繁忙日理万机,自然难以尽孝于晨昏,并非有意轻慢太上皇,请太上皇幸勿多心。赵佶希望事实确是如此,也尽量往乐观处设想。但他总觉得更换侍从这件事于心不顺,想早一点协商解决。再者出于增进父子感情的意愿,他觉得亦有必要与赵桓多做些沟通。张迪颇能理解赵佶的心思,也盼望其父子及时消除隔阂,便出主意说,皇上为国操劳不暇稍歇,太上皇何不择时邀请皇上来龙德宫小坐,以示关爱体贴之情?这话说白了,意思就是皇上不主动来,那就干脆请他来一趟得了。

赵佶闻言称善。再过几天便是五月初一,宋时习俗,自五月初一至端午节前,有个供花辟邪的民间活动。当其时,家家插柳布花于门前,人们往来走动相互拜会,探亲访友开宴聚饮,要一直热闹四五天。此时邀请赵桓,正好是个由头。于是赵佶便让张迪传命下去做好准备,五月初一请赵桓到龙德宫来饮酒赏花。他打算借此机会,推心置腹地与赵桓畅谈一番。只要父子之间坦诚相见彼此交心,有什么大不了的矛盾不能化解呢?

为了营造温馨祥和的气氛,赵佶特命花匠选用鲜花百种,在宴殿前排列出各种吉祥图案,一应酒具亦选用了上等玛瑙琉璃制品。他认为,既然他这个做父亲的做出了这种情深意笃的高姿态,身为儿子的赵桓理应是感激涕零积极响应。岂料事与愿违,他煞费这番苦心换来的结果,竟与他的美好初衷全然是南辕北辙。

原来这时的赵桓,对赵佶的猜忌已相当深。其原因一方面是来自张邦昌、耿南仲的奏言,另一方面就是来自赵佶回宫后的表现。两者相辅相成,而后者是对前者的有力佐证。

太上皇对更换侍从人员的极度不满之状,王宗楚回去便一五一十向赵桓做了详细奏报,而后又有龙德宫内的眼线呈上了同样内容的密奏。这个情况便不免让赵桓疑窦顿生。赵桓想,你赵佶假如心中没鬼,朕给你调换几个侍从值得你这么大动肝火吗?你越是反应激烈拒绝接受,越是证明这件事朕做对了。你居然还胁迫王宗楚再将旧有人员调回去,这真是天大的笑话,王宗楚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你是不是还想动不动就凌驾在朕的头顶上发号施令?那纯粹是白日做梦。莫说这更换侍从朕确是别有用意,就是无甚用意,单冲你这个恶劣态度,朕就偏不遂你之愿。朕就是要让你看清楚你现在究竟是谁,让你搞明白你现在应当和必须服从于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