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

宗泽一身戎装,立马大河涛声堤上,极目眺望绚丽秋色。但见夕阳晚照中,落霞辉映下,深秋时节的汴河两岸,遍野流丹,层林尽染,万紫千红,分外壮观。

这是刚刚参加过临风寨抗金联军誓师大会的宗泽,在亲兵队簇拥下回城的途中,再次经过这一处气势雄浑的汴京名胜。

此时已是九月中旬,距中秋之夜平叛,转眼又过了月余。

在宗泽的感觉上,这月余时光是既短且长。说它短,确实短,三十来天,不知不觉,去也匆匆。说它长,也很长,因为在这一个来月中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里,宗泽都过得异常饱满,当然办公效率也高得惊人。

平叛之后的重中之重,是对各路义军的整编。

京东魁首王子善归顺宗泽,对其他义军的带动作用非常大。平叛消息传出的数日内,分布于京畿一带的大多数杆子,即纷纷表示了愿归东京留守司节制之意。其中诸如杨进、李贵、杨再兴、王大郎、丁进、李成、张用、董彦正、孔彦舟、曹成等部,皆属兵员众多实力雄厚之伍。

这种千军万众自拔来归的局面令人振奋,而相应之务却也头绪繁多。虽有闾勍负责接待,但许多义军首领皆希与宗泽面谈。出于对这些江湖豪杰的尊重,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宗泽对此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哪怕是只能抽出片暇,也要见缝插针地接见。仅此一项事宜,便耗去了他的大量精力。

平叛的善后工作也很吃重。其中主要的一项,是对参与叛乱行动人员的处置。这件事虽有有司负责,但需要宗泽亲自过问之处也不少。

参与叛乱者的情况分两种,一种是受人摆布的普通民众;另一种是逆党的骨干成员。宗泽的政策是,对于前者,既往不咎,晓以大义,欢迎参加抗金队伍。对于后者,则要依法量刑,恩威并施,可宽赦的适当宽赦,该镇压者坚决镇压。

为了争取那些误入歧途的民众,特别是老佛崖的广大弟兄,宗泽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招安效果。对于逆党骨干成员的审判,宗泽更是每场必到,对每个案犯的最后判决进行了认真推敲。这个工作量,也是相当大。

为了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宗泽对虽涉大逆之罪,但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侯云甫、简师元、范光宪等人,不仅免其一死,还都予以留用。这一功过分明的做法,对增强人们对官府的信任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于上述人员的归宿,在此顺便做个交代。侯云甫出于种种顾虑,月余后便主动辞职,携眷隐居他乡。范光宪所在的部队在某次战斗中被金军打散,范光宪从此下落不明。有人说他降了金,但是未见确证。简师元后来战死抗金沙场,身后被追授为定远将军。

此间还有一桩大事,亦是旁人不能为宗泽代劳的,那就是商定信王赵榛的去向。

当前朝廷龟缩在应天府,进退无措,实质上是打算继续南迁。这对于形成举国抗金之势,已经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作为皇室宗亲的赵榛,此时若能留在中原,其意义便相当明显。所以,宗泽对赵榛的去向十分关注,非常希望这位青年亲王能以国事为重,做出正确选择。

但是这事不能勉强,必须是赵榛心甘情愿。而赵榛此番来京,也正是为了商谈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宗泽专门抽出大块时间,与赵榛进行了数次密谈。

在密谈中,宗泽既恳切地表明了自己的愿望,也客观地分析了赵榛做出不同选择可能产生的不同后果。赵榛不是个无胆无识之辈,这一点从他能够机智果敢地只身脱险一事上就能看得出来。他果然没有辜负宗泽的期许,在充分考虑了方方面面的得失利弊后,他最终做出的抉择,是留驻中原,竖旗抗金。

但他选定的立足之地,不是汴京,而是五马山。这也正合宗泽之意。个中缘由,除了考虑到赵榛在五马山聚集武装,可与汴京形成呼应之势外,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可减轻赵构对赵榛拥兵在外的猜忌。

这件事情商定后,宗泽和赵榛心里都踏实下来。赵榛决定尽快返回五马山,公开亮出旗号。宗泽特派一支精兵将赵榛护送至赞皇境内,并向五马山义军赞助了一笔可观的军费。

按照与宗泽的约定,赵榛回到五马山后,一方面公开发布了告两河同胞书;另一方面向赵构上书奏明了自己的目前状况,并阐述了自己留在中原组织抗金运动的决心和理由。

赵构得知赵榛居然已在五马山招兵买马占山为王,心里很不自在,却因赵榛此举甚得民心,不便横加指责。考虑到朝廷目前的处境,表面文章不能不做。因之他只好装腔作势地发诏一封,对赵榛做了一番勉励,顺水推舟地将其封为河北兵马都元帅,委其总领两河军事。当然这只是个虚名,兵员粮饷概不拨付。

对于赵构的心理,宗泽觑得分明。但不管怎么说,这总算使得赵榛拥有了名正言顺的统兵身份。能够争取到这一步,在目前来说已算很不错了。

但欲完成救国大业,非倾举国之力不可。朝廷不真正下这个决心,任何人也无力只身补天,充其量只能奏局部之功,这个前景显而易见。所以,自打宗泽就任汴京留守时起,就把争取赵构回銮视为了头等大事。现在,他觉得这事更是需要努力抓紧了。因为,就在这个亟须唤起全国民众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战的关键时刻,在朝廷中居然发生了与此目标全然背道而驰的重大变故。

八月十八日,也就是宗泽在汴京平叛后的第三天,在赵构朝廷中为相仅七十五天的主战派中坚大臣李纲,因其精心策划的一系列收复中原大计屡遭否决,怀着事无可为的极度失望愤然辞职。随后,与李纲持相同政见的尚书右丞许翰、左正言邓肃等官员亦被相继免职。更有甚者,敢于仗义执言的太学生陈东和布衣文士欧阳澈,竟因坚决反对罢免李纲而被当众处斩于应天府市区中心的龙兴寺前。

这些消息传至汴京,激起了宗泽的极大义愤。如果不能阻止这股逆流继续发展,他在汴京所做的一切努力,便将统统付诸东流。因而在这段时间里,为了争取、敦促赵构回銮,他亦是费神甚巨。

宗泽为此所采取的主要措施,首先就是一再撰写奏章,陈述利害。在宗泽镇守汴京的一年之间,这种奏章反复呈交朝廷者多达二十四道,史称《乞回銮二十四疏》。但因朝政被黄、汪等心地阴暗、持不同政见者所把持,这些奏章中的相当一部分,根本就未呈至赵构手上。

请求朝廷还都,就必须为朝廷提供一定的还都条件,最起码,要能保障朝廷的安全方可。这个问题很实际,但解决起来不容易。朝廷没打算去做这个努力,这副担子只能由宗泽独自来承担。宗泽带领汴京军民,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使汴京的城防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观。后来金军再度猖狂南犯,因知汴京的城防体系已今非昔比,竟宁可绕道奔袭,也没敢直接来啃这块硬骨头。遗憾的是纵使宗泽做到了这种程度,到底也没能唤得朝廷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