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权倾 第一百三十七章 配刃(第2/3页)

淮东要想将永兴帝顺利的迎回来,避免江南猝然间陷入分裂,有些利益则必然要让步。除了岳冷秋、董原、胡文穆等统兵帅臣外,对随帝西逃的官员,也不能过于苛刻的进行打压,要有必要的安抚。

梁太后提出要海陵王、永昌侯参与政事,林缚顺水推舟的答应下来,让元鉴海、元锦秋一起参与善后事务的决策。只要将兵权抓在手里不放,善后事务怎么处置,要不合他的心意,完全可以推倒重来。

梁太后精力毕竟不济,身子骨远不如林缚那般能煎熬,商议善后事务小半个时辰,神情便疲倦得很。

看着老太后打哈欠,元鉴海站起来请退,林缚还不能无耻到硬拖着不走,耗太后的精力。

※※※※※※※※※※※※※※※※

淮东不可能放弃主导地位,善后事务怎么决定,说白了就是宋浮、林梦得、高宗庭、秦承祖在背后商议好具体的细节,由黄锦年代表淮东到政事堂,跟元鉴海、元锦秋、沈戎他们讨价还价,最终拿出一个叫大家都“欢天喜地”的方案出来。林缚没事自然不会参与具体的讨论。

不过,今天是正式的首开善后之议,林缚做做样子,也要到政事堂走一番,不能马上就丢手将事情甩到一边去。至少也要等林续文回来,才能做甩手掌柜。

太后疲乏,林缚就与元鉴海率诸臣告退,到政事堂议事,名义上也是要这边议出什么名目再请太后抉择。

张玉伯权知江宁府,先让江宁府衙恢复工作,接手救济之事,是为当前最急迫的事情。入冬天江宁天气极寒,这三两天,林缚虽然安排淮东军对城里难民进行救济,但每天仍有许多饿死跟冻死的尸体给抬出城安葬。

永兴帝弃江宁西逃,在走之前,消息就传得满城都知,即使没有资格随帝巡狩的官吏,也多在叛军来袭之前逃亡出城,整个江宁府衙,从府尹、通判到各司槽参军等大小官吏,几乎是逃之一空,仅有少数低层官吏手脚忙些,给困在城里,又经张玉伯、陈西言组织,及时退到皇城逃过兵祸。

张玉伯权知江宁府,能给大家接受,但江宁城里的治权,张玉伯也无法一人包办。

最为关键的,就是负责治安的江宁府军怎么重组?

其他地方,府军及乡兵通常也会兼顾到城防,但江宁城从来都是守备军与府军泾渭分明。守备军负责着防务,府军负责治安,挨到永兴帝以江宁城为帝京,守备军就变成御营军,而皇城及宫廷宿卫、禁卫兵马又归御马监所辖。

江宁府军在最后关头,跟御营军一样,也告崩溃,仅有两三百人追随张玉伯避入皇城,没有沦为乱兵,这部分人马必然还要继续用。

江宁即使不算下属诸县,入籍的城坊户就有十五万万户之巨,府军要负责治军,仅有两三百人是远远不够的。淮东军如今对江宁城进行严格的净街,将一万多兵力投进去,都觉得有很大的不足。即使正常时,江宁府军也有十营编制,再压缩,三五千人也是需要的。

林缚会将江宁城的防务以及皇城、内廷宿卫直接抓在手里,但负责城内治安的江宁府军就不想抓得太紧,也要让点步,叫别人看到点曙光。

沈戎他们心里也明白,还能彻底叫林缚放弃对江宁的军管是妄想。当初永兴帝宁可弃江宁西逃,也不愿意迎淮东军进江宁,也不完全就是错的。

如今林缚愿意放出一点空隙来,也是要安置最后关头没有崩溃,而随陈西言退守皇城的四千御营军兵马。这部分人马有功无过,林缚也不能强行解散,悉数编为条件相对优渥,不需要上战场,只要在江宁城内外揖凶捕盗的府军,也算是一种奖赏。

江宁府军由左右司寇掌握,林缚举荐淮东嫡系陈恩泽出任左司寇,负责将皇城及东华门、东水门包括在内的东城区域,右司寇由陈西言幕僚,举人出身,随陈西言守皇城有功的藩季良出任。此外还将另设四城校尉,以安置有功无过的原府军及御营军将领。

至于以前的江宁府署官吏及府军将领,若有胆回来,也都是清理的对象。至少永兴帝弃江宁西逃时,这些人是安排来留守的,六部等中央官员还可以说受命护驾西行。

此外,林缚对江宁府军在武备上还进行严格的限制,军械以棒棍盾矛、皮质合甲为主,弓弩手比例降到一成以下,禁用扎甲、八斗弓弩以上的武备,将江宁府军限制在治安部队的定位上。

决定好这桩事,政事堂这边就直接行权宜之计,以太后的名义用印,签署告身,由张玉伯、陈恩泽、藩季良召集将领以作训示,争取以最快的时间,将城内治安事务接手过去。

林缚午时离开政事堂,返回陈园,张玉伯拿了印信、告身,也由陈恩泽率部淮东军一队精锐到江宁府衙主持事务,留黄锦年在政事堂跟元鉴海商议后来的善后事务。

午时休憩时,黄锦年占着西厢院,元鉴海、沈戎、元锦秋自然便去东厢房。情势也由不得元锦秋中立,他虽然袭了爵位,但是永昌侯府上做主的还是他在南阳的父亲元归政,他只是作为永昌侯府的代表,给强拉进旋涡之中,或许是他的父亲,或许是他的弟弟元锦生回来,都会立即取代他的位子。

“这彭城公手搂得还不算紧啊!”元鉴海感慨道。他对江宁府军的处置,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张玉伯要算东阳系官员,但也是东阳系官员里的另类,早年就不为顾悟尘所喜,淮泗战事之后,又只身与陈韩三同栖徐州城,徐州战事之后,又回江宁,与淮东的纠葛不深。这一点不单沈戎明白,元鉴海在崇州也有听闻。张玉伯不算淮东往江宁府衙里直接安插的人手,就只有陈恩泽一人能算嫡系,藩季良是前相陈西言的幕僚,是江南士子,要算吴党一系,此外府军将领又都选自原府军及御营军,应该更忠于帝室。

沈戎却是摇头,但也没有细说什么。

元锦秋心里明白,都说太后是个极厉害的角色,但看她在来江宁的途中,一定要将沈戎拉上船,就可知一斑。要仅仅是海陵王,淮东挖个坑让他跳进去,他也很有可能觉察不到。

在永兴帝弃江宁而走之后,御营军没有崩坏的这部分人马,绝大多数都是有家小在城里的,算是标准的地方子弟兵,所以在危亡之际,才能坚持没有散掉。江宁府军未散的那部分人马,许多人都是淮泗战事时从江北岸流难到江宁的东阳流户子弟,受林缚、顾悟尘之惠在江宁落户募为府军将卒,又长期受今日为淮东系将领柳西林的直接辖管。张玉伯其时在江宁任左司寇,也算是他们的顶头上司,故而在紧急关头,这些人才紧急聚到张玉伯的府中。这部分人即使还不能算淮东嫡系,但也不会危害淮东的利益,张玉伯只能算是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