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开始复兴(第3/5页)

从此,秦国又躲在一个角落里,向乌龟学习,不敢再伸头出来了。

但你不出头,并不表示人家就不动手了。吴起带着部队继续向秦国发动攻击,再次把秦军大败于武下。

秦军的这场大败,发生于公元前387年。

秦惠公也在这一年死去。

历史最终选择了公子连

秦惠公的继承人是他的弟弟秦出公。你一看到这个谥号,基本就能知道他的结局了。

秦出公并不是因为自己太菜,才成为秦出公的,而是因他当老大时,才两岁。

你想想,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到处都在上演弱肉强食的血腥大戏,一个还在尿裤的小屁孩能当什么家?

这样,就由他的老妈来掌握这个国家机器,天天向全国人民发出最高指示。

如果这个秦国头号寡妇有武则天的水平,那也没有什么。可这姐们儿差武则天太远了。她觉得目前秦国最有才的不是那些大臣,而是她身边的那几个宦官,什么事都和他们商量,都由他们去贯彻落实。

于是,那些有水平的大臣都纷纷跳槽,跑到别的国家去了。那时是中国人才流动最猛的时代。只要你有水平,可以到处找工作。

秦国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如果魏国在这个时候,发动大军猛打秦国,估计不用费什么力气,三秦大地就可以划归魏国版图了。可是魏武侯不是魏文侯,他虽然勇武,但脑袋在关键时刻不够用。尤其是对外交事务,目光就是不够长远。他虽然帮齐国的田和搞了个诸侯之位,因此跟齐国建立友好关系,可又跟赵韩两国闹僵了。

魏武侯这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周边全是敌人:楚秦赵没有一个国家跟自己是友好邻邦的。他这才知道,得跟这些国家修好。可跟谁修好呢?

楚国给他们打得老死不再相见,赵国跟他们联合了这么久,最后利益一点儿不沾,他们能信得过自己吗?

看来只有动秦国的脑筋了。当然,秦国更恨他们。可现在秦国很乱。如果想办法把这个秦出子打倒,让亲魏的人当上秦国领导人,他会听自己的话吧?

我们的秦献公——当时还是公子连的时候,便进入魏武侯的这个计划之中。

公子连被人叫了过去,说现在秦国是孤儿寡母当政,朝政乱得像一锅八宝粥,魏国愿意帮助你回去就任新秦国元首。

公子连一听,立马知道了魏武侯的用意。这哥们儿在魏国流浪已经二十九年,已经完全成熟了。他并没有当场表态。魏国这些年来,是秦国的死敌,现在他要是在魏国的帮助下回国,广大秦国人民群众肯定不欢迎他,到头来只怕把秦国搞得更乱。而且,自己要是接受了魏武侯的这个帮助,以后自己就永远成为魏国的跟班并接受他的摆布。公子连恨他的叔叔,但更恨魏国。如果当上秦国的老大,不能攻打魏国,为秦国这么多年的屈辱争回脸面,他当这个秦国老大还有什么意义?

但他又不能拒绝魏武侯。他要是拒绝了,他在魏武侯的眼里就没有一点儿价值了,到时魏武候对他会什么事都能做出来。

他在艰难思考之后,最终作出自己的抉择:自己回去,靠自己的力量当上秦国的老大。他多谢了魏武侯的好意,说现在魏国也很困难,自己一个流浪汉,不能分散魏国的力量。自己的事还是自己解决吧。

如果是别的老大,看到公子连这个态度,肯定对他很警惕。可是魏武侯却很高兴——只要他答应回国,目的就达到了。

他当场送给公子连很多金银财宝以及马匹。

公子连知道,现在秦国那些大臣肯定恨太后恨得要死,于是,先派人潜回秦国,跟太后的反对党取得联系,结成反太后联盟。

那几个潜伏人员很有水平,到了秦国之后,不但跟那些反对派联系上,还到处派发现金,拉拢了一大批将军和大臣。然后为公子连制造舆论,说只有公子连才能救秦国,为公子连的最后出场打下舆论基础。

如此玩了一年。公子连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他告诉魏武侯,自己要动身了。

魏武侯过来为他送别。

两人大吃大喝之后,按照惯例,他们得对天盟誓。以前晋文公就跟秦穆公玩过这一套。

公子连发誓说,如果回国当了老大,不管秦国如何发达,只要魏武侯还在位,秦国永远不与魏国为敌。

魏武侯一听,心里很不爽。可到了现在他也没有办法了。

公子连就这样带着自己的几个跟班,日夜赶路,当来到秦郑两国的边界时,守将硬是不让他们过关。他虽然很生气,但没有办法,只得又绕道戎族之地回国。

秦国的首席大臣菌改早已出来,在焉氏塞那里迎接他,然后在西河宣布:从此以后,公子连是秦国的最高领导人。

太后知道后,当然不愿意,便派部队过去抓他。哪知,那个带兵的将军早已经被公子连的手下收买,才到半路,就做全军的思想工作,说只有跟公子连才是最好的出路。大家一听,都表示同意。于是,大家集体宣布,一切行动听从公子连的指挥,公子连指向哪,他们冲向哪。

首都的群臣知道后,立马组织起来,向太后开展行动。太后平日里只有几个宦官。宦官扫地也许扫得很干净,可面对大规模的政变,哪有什么办法?

政变队伍毫无阻力地冲进宫殿里,把太后和秦出公一起杀掉,然后把他们尸体都丢到河里,当水族的快餐。

公子连在大家的热烈欢迎下,进入首都,当上了秦国的第一把手。他就是秦献公。

这一年是公元前384年。

如果当时他顺利继承老爸的位子,现在他在这个位子上已经坐了三十年,算起来也是个资深的老大了。可现在他的年纪虽然不小了,但仍然是个新嫩的国家元首。

他虽然曾经绝望过,但历史最终选择了他。如果他避难的不是魏国,而是别的地方,也许秦国的历史就会改写。秦国的历史一改写,中国的历史也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因为他避难的魏国,恰好是魏文侯当政。魏文侯当时为了富国强兵,让魏国在夹缝中生存、强大起来,引进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中最猛的就是李悝、吴起、西门豹。他在这些人的力挺之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迅速让弱小的魏国强大起来,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最后把老牌大国秦国打得除了失败,仍然是失败,强行占领了秦国大量的国土面积,差点把这个西方霸主一口气打死。

秦献公在魏国这么久,对魏国的这些改革措施以及改革带来的成果,很熟悉,也很震惊。他深知,秦国要复兴,只有改革。

他的第一个改革措施就是,废除了秦国最流行的殉葬制度。这个改革,是真正让人民得到实惠的改革。要知道,当时秦国的贵族一死,就要把很多生猛的小屁民活埋下土,到阴间当他们身边的工作人员。谁也不知道,死去的贵族是否真的因为有那么多人陪着,在阴间不寂寞,但因此造成大量青壮人员的死亡,不但使得秦国人口难以增长,更让广大小屁民对政府一点好感也没有。这个制度一革除,大家便觉得秦献公真是个好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