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长平之战(第2/7页)

当然,你可以说赵国都派出求和使者了,他可以顺台阶下了。但他知道,如果在军队没有派出的情况下,这个和平还是可以开展下去的——说是开展下去,其实是忽悠下去。

自范雎当权这几年来,他打了赵国,也打了韩国,让秦国拿到了很多实惠,但这些实惠算起来也不怎么有分量。他不敢放手大干,主要还是怕六国被打急了,又来了个合纵。六国群殴过来,秦国还是很难受的。

所以,他想了想,楚国现在无论如何是不能动的,要动就只有动韩、赵、魏。而这三国之中,赵最为强大。要是能把赵国狠狠地打一下,不光把赵国打得痛哭连天,还能让韩魏两国感到疼痛。这样一来,这三个国家就只好在自己的面前日夜发抖,说话都不敢大声了。

这个想法让他的大脑皮层很兴奋,可是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首先,现在赵国的综合国力也不弱。他们一下子就能组织几十万大军开到前线,而且还有几个牛人在那里掌握着军政大权。廉颇是个打仗的好手,赵胜和蔺相如都是高明的政治家。要忽悠他们还真不容易。

但范雎仍然找到了他们的软肋。

这个软肋不在廉颇身上,也不在蔺相如、赵胜的身上,而在另一个更为关键的人物身上。

赵王!

赵王还很年轻,他也跟很多刚上位的领导人一样,经验不丰富,最不情愿的就是老爸留下的那些高级员工权力太大,自己施展不开手脚,所以就不怎么理他们。

于是,在重大的事务上,他居然没有在第一时间里找赵胜和蔺相如他们讨论,却找什么楼昌这类人来进行决策。

那个蔺相如虽然以前表现很突出,但想想,只是胆子大一点儿,敢于把自己的脑袋不当脑袋地玩一下秦王。可是一回到国内,也没有什么很大的作为。这时,他原来的老板死掉了,作为一个老牌政客,看到新的赵王不怎么把他当重量级员工看,也就不敢多嘴了。

所以,这时的赵国政坛还是很不稳定的,只是赵王一个新嫩君主在独舞。这个赵王热衷于独舞,但智商和手段又不上档次。自己没水平,又相信那些没水平的人。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范雎就是在这样的考量之下,决定放手与赵国一搏。

于是,长平之战就这样拉开。

连环计

长平之战,发生得很偶然,连范雎都没有想到过要打这么一场大战。可随着王向赵国发动进攻,廉颇带着大军过来跟秦国对抗,范雎那颗脑袋就灵光一闪,决定大打一场。

范雎在做这个决定时,已经开展大量的脑力劳动,进行了一次精密的计算。

他比谁都知道,如果让廉颇这么死守着,秦国也许会无功而返,那时他的声誉将大大地下跌。他无法在战场上搞定廉颇,但可以通过赵王来搞定廉将军。

两军全力对垒,表面看来是将士之间的搏杀,两军相遇勇者胜,两强相争智者赢。但两军之后,还得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撑,算起来是综合国力的比拼。赵国经过那个赵武灵王的改革,军力提升得很快,但这些年来,经济建设却没有取得什么重大收获。认真算起来,综合国力跟秦国并不在一个档次内。真的对决起来,秦国的赢面很大。

但要是双方都在那里僵持,赵国只守不攻,消耗就会低一点儿,而秦国的消耗会很大。

这一点范雎是很清楚的。

但范雎更清楚赵王的心态。赵王因为年轻,胆子还没有壮大起来,看到财力储备像被火烧着一样,一天比一天少,心里就会急起来。他一急,机会就会偏向秦国。

范雎在这一场大赌当中,他没有去考虑别的人,只把心思全放在赵王的身上。

于是,所有的阴谋诡计都以赵王为核心展开。

先是赵国的求和外交,让赵王失去外援,顺便让这个年轻的国家元首气爆了。而气爆了的结果就是生廉颇的气,天天派人去骂廉颇,三年了,你就不能打一个仗吗?

但廉颇很淡定,你可以骂,但本将军就是不出战。本将军宁可被骂,但不可打败仗。廉颇知道,这仗要是一败,赵国以后就没有出头之日了。

但赵王没有这个觉悟,而赵胜、蔺相如也没有这个觉悟,觉得廉将军只管在那里挂免战牌,却不考虑一下国家的承受能力。

于是,情节按照范雎的设计继续发展。

接下来,该让廉颇退出这次活动了。

其实赵王到了这时也想换人了,只是他没有想到合适的人选。

他没有合适的人选,范雎可以帮他找来。

范雎提供的人选就是那个著名的赵括。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这哥们儿从小就学习兵法,而且很勤奋,考起试来老师恨不得给他加一倍的分数。他曾经与他的老爸展开过军事方面的讨论,居然把老爸驳得当场无语。但他的老爸“不谓善”,说他只知道教材里的兵法,而没有真的本事。并做了一个预言,如果将来赵国一定要用他为将,后果会很严重。他的原话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奢讲这话的时候,范雎肯定不在现场,但他对赵括一定做过全面的摸底,对赵奢的这个评论也很清楚,于是,就决定向赵王隆重推荐赵括。

当然,并不亲自出面推荐,连一封推荐信也没有写,而是用了自己的方法。

这个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反间计。

绝对没有错,又是反间计。

这个计策看起来很简单,也很小儿科,但很容易成功。

这个计策的成本也很低,派几个人跑到赵国那里,到处散播谣言: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现在秦国最怕的是赵括,而不是廉颇那样的人。廉颇算什么?老得牙齿都没有几颗了,有什么好怕?廉颇再撑几天就会全面投降了。

如果这话让一个头脑冷静的人听到,是不会把它当话的,你再怎么造谣,也是无效。

可现在赵国的高层包括赵胜、蔺相如这些人都觉得廉颇真的没有用了。所以,这话还是有极大的杀伤力。

赵王在听到这话的第一时间,就立刻开会,宣布要免去廉颇前线大将的职务,让赵括过去担纲总指挥——要大胆任用年轻人嘛。

大家一听,原来我们还有赵括。这可是个当代最精通军事的人才啊。于是,都没有意见。

当然,还是有不同意见。

发表不同意见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蔺相如。

不过,你千万不要以为蔺相如还想挽留敬爱的廉将军。他对老将军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但他同时也怀疑赵括,他说:“老大啊。你现在是因为赵括的名气而重用他。其实他只知道读他老爸的书,是读死书的料儿,一点儿不知道兵势的变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