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7章 年末(第2/2页)

在这种情况下,礼部尚书杜宥又向赵弘润提出了本来不受重视的武举,作为国内县尉、都尉、将军的参考依据,总而言之,礼部尚书杜宥的主张很明确,提高考举的地位,淡化连年来对外战争胜利所引起的国民好战情绪。

鉴此,赵弘润顺理成章提出了创建“军校”的理念,在大梁城外圈了一块地,草创了“大魏兵学”,并且在魏国军队那“士非教不得征”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私货:将不学不当任。

简单地说就是,不识字、不懂得兵法的将军,不可再升职为将军。

对于这个观念,朝廷欣然接受,而贵族们亦欣然接受,唯独在平民间,激起了一些抱怨。

毕竟读书写字,在魏国仍然不算普及,在此之前很多平民入伍参军,主要是因为需要军饷糊口、以及养活家人,哪有闲钱去私塾念书写字?

不得不说,这个政策非常要命,要知道,就算是肃王军中,在颇具规模的百人将、五百人将、乃至千人将档次,目不识丁的仍大有人在,赵弘润一句话,就断了这帮人升为将军的可能。

而国内,那些目不识丁却有志成为将军的,更是如过江之鲫,不知几凡。

好在提出这个政策的,是在军方威望极高的肃王赵弘润,要是换作别人,肯定会被海量的中下级士官以及平民喷死。甚至于,就算是赵弘润,亦有对此感到愤恨的平民在背地里抱怨。

为了让自己少挨骂,赵弘润决定自己全资创建“兵学”这个军校性质的半朝廷机构,且不对入学的人收费。

当然了,由于第一批选入兵学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肃王军的士官层,也就是百人将到千人将之间选拔的潜在人才,因此收不收费也没多大区别。

更主要的是让国内的平民明白,这条策略,对于他赵弘润的嫡系军队肃王军也一视同仁。

至于请谁来教授这些目不识丁的擅战悍卒,赵弘润与礼部尚书杜宥商议,也准备在明年的考举中选拔。

当这个消息传开后,国内哗然。

因为洪德二十二年考举实在太诱人了,非但吏部公开表示会招收上榜的学子,就连肃王赵弘润新建的兵学,亦要招收教授兵法的老师。

在朝廷的推波助澜下,洪德二十二年的考举,引起了国内魏人强烈的关注。

而作为魏天子亲自任命的主监考官,赵弘润在岁末整个大梁都在欢庆的情况下,憋在肃王府的书房内草拟明年考举的科目与试题。

且,乐此不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