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 捷报回京(第2/2页)

连范宁也从河北写来奏折,他指出一个没有得到朝野广泛共识的变法决不能仓促推出,它会导致朝野分裂,导致大宋激烈的内耗和党争,不利于大宋的长治久安,他强烈建议暂时搁置青苗法和保甲法。

范宁的奏折在报纸公开登出,也在朝会中宣读,得到了朝野的广泛赞成,他并没有指责青苗法和保甲法的好或者不好,但冷静指出了没有得到共识便推出变法的严重后果,那就是朝野分裂。

各家报纸也纷纷刊登大臣的实名文章,指出青苗法和保甲法在九县试点后所引发的种种弊端。

一个是保甲法使九个月试点县都大面积出现了非法的保衙,导致百姓去年的税赋多交一成,作为保衙的运行费用,引起百姓的强烈愤慨。

其次便是青苗法的强制担保条款使得乡村富户纷纷抛售土地,使自己达不到担保条件,也导致大量富农地主进京告状,宣德门事件就是由他们引发。

朝野广泛的反对,连天子赵顼也动摇了,其实王安石也明白,海外殖民给大宋带来巨量财富,大工坊的兴起使权贵对于土地的兴趣大减,兼并土地已经被遏制住了,很多变法失去了紧迫性和必要的社会基础。

范宁极力主张的改良思想渐渐被大宋的统治上层接受,这让王安石深感无奈。

‘冗官、冗兵和冗费’,压迫大宋近百年的三冗随着海外的开发而渐渐缓解,冗兵也随着民兵法的推广而得到解决。

不过王安石认为,就算保甲法和青苗法暂时被搁置,那自己还可以在冗官和冗费上进行一些变革。

赵顼看了看他写的报告,王安石提出的第一个新变法是恢复三省六部九寺制度,把三司权力归还有司,取消诟病已久的京官制度,王安石在报告中指出,京官制度导致贵门子弟垄断京官名额,寒门子弟无望,大量胸怀锦绣的才俊因没有机会转正而蹉跎一生。

赵顼沉思片刻道:“这件事让朕再好好考虑考虑吧!”

赵顼已经没有去年刚登基时的冲动了,他已经深深制度了大宋官僚机构的盘根错节,知道改革官制涉及了太多人的利益,虚实合并后,虚官怎么安置,实官又怎么安置,到底权力归实还是归虚,还有取消京官制度,又怎么安置每年大量的进士和太学生,朝廷哪有这么多位子来安置他们?

这一刻,赵顼非常渴望能召回范宁,好好向他请教一番。

中午时分,京城各大报纸纷纷在头版头条登出了河北大胜,宋军夺取易州的消息,顿时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京城内到处可以听见鞭炮的噼啪声,各家酒楼、茶馆爆满,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谈论着河北战局,大宋百年来,大家第一次感觉到他们距离收复幽州是如此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