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一场临时的殿试(第2/2页)

柴荣瞧了瞧他,“你叫李覃,一年前,你中了第五名进士,是也不是?”

“回陛下,正是!”

柴荣又看了看他的文章,鼻子里哼了一声。

“既然中了进士,你为什么不留在京城,反而主动跑到邺城留守府当御史,你是怎么想的?”

李覃的脑门都是汗水,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启奏陛下,臣,臣觉得自己年轻,不愿意留在京城,害怕消磨了斗志……”

“放屁!”

柴荣直接爆粗口了,他站起身,几步走到了李覃的面前,把那篇文章扔到了他的面前。

“你是怕漏了馅,让朕知道,你是个草包,故此跑到邺城,以为朕就不知道了,是吧?”

李覃被说得无地自容,一个读书人,说他学问不行,简直比骂娘还难受,李覃觉得满腹委屈,他梗着脖子,辩解道:“陛下,臣,臣乃是陇西李氏之后,书香门第,臣幼年也曾寒窗苦读,扪心自问,经学文章,诗词歌赋,也都略通一二,并,并非一无是处!”

柴荣冷笑了一声,“这么说,是朕错了?是朕没有读懂你的高明之论?”

“臣不敢。”李覃匍匐在地,浑身不停颤抖。

柴荣又看了看除了冯氏兄弟之外的三人。

“你们几个的文章,还不如李覃!朕今天算是大开眼界,原来我大周的进士,居然是如此迂腐昏庸,简直是一群朽木!”

皇帝都要气炸了,也难怪他生气。

殿试始于唐高宗,可却没有成为定制,所谓金殿钦点,天子门生,东华门唱名,那是从宋代才开始有的。

五代的进士并不是天子亲自担任主考的。

偏偏这一次柴荣来了兴趣,要考察一下他们的水平。

就出了一道平边策,让几个人去写……李覃文章的核心是“修德怀远”,也就是说,只要天子修德,世道清明,其他国家自然臣服。

看到这个结果,柴荣差点气昏过去。

靠着修德,天下就能一统!

那先帝不顾病体,北伐幽州干什么?朕刚登基,就带着几十万大军,围攻晋阳,又是为了什么?

照李覃的说法,朕留在开封,修德感动上天不好吗?还用的这么辛苦!

这时候,李肆突然跪倒,“启奏陛下,李御史等人,如此作文,并不稀奇。科举文章,首重文辞华美,对仗工整,不求言之有物,只求新奇瑰丽。寻常寒家子弟,弄不懂科举的门道,所以屡屡碰壁。只有像李御史一般的大家子弟,才能轻而易举通过科举。陛下若是不信,可以查阅历年进士的出身,就知道草民所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