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品人识鉴(第4/7页)

管宁是北海朱虚(今山东安丘、临朐东南)人,据说是春秋时的大人物管仲的后代。他少年家贫,喜好读书,凿壁偷光,昼夜不舍,而心性淡泊。华歆知其名,便前来相会,两个人都很崇拜陈寔,一来二去成了伙伴。

有一次,华、管二人在菜园子里锄地,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理也不理,继续玩命挥锄;华歆则把金子拿起来端详了一下才扔掉。

后人解读该故事,多以为华歆爱财。其实,故事所讲的,跟钱财没什么关系,所涉及的,乃是人心是否被外物所累的问题。最后的结论,似乎指向管宁不为外物所累;华歆相反,内心有杂质。

真的是这样吗?

接下来,又出现了“割席断交”事件。

管宁和华歆在室中读书,窗外有喧嚣声,所过之人鲜衣怒马。前者不为所动,后者跑出去看个究竟。于是,管宁把席子割断,又来了句“子非吾友”。

无论如何,人们决定把荣誉全部给管宁,管宁就是想做官也得犹豫了。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华歆两次推荐管宁效力国家,皇帝曹丕甚至亲自征其入朝,但都被管宁拒绝了。这样也好。但是,如果想通过这个故事说明管宁比华歆高尚,那么就有点问题了。说到底,只是人生志向与趣味不同罢了。

在万马奔腾的三国时代,学成后是选择野居避祸,还是选择济世安民?

华歆选择的是后者。早年董卓暴乱,华歆曾游说袁术讨董,袁术迷糊不从,他便追随孙策、孙权。曹操爱其才,叫汉献帝下旨,将其调到许昌,他欣然从命。虽有这样的经历,你不能认为他反复无常,他只是在用行动实现着人生抱负,寻找着能发挥最大能量的地方。

还是看看同代人对华歆的评价吧:

魏文帝曹丕:“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诗人曹植:“清素寡欲,聪敏特达。存志太虚,安心玄妙。处平则以和养德,遭变则以断蹈义,华太尉歆也。”

东汉广陵太守陈登:“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

曹魏陈群:“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三国志》作者陈寿:“华歆清纯德素……诚皆一时之俊伟也。”

顺便说一句,后来华歆曾给出祁山北伐的诸葛亮写了封信,从天时与人和的角度劝其歇菜,还是与民休息、倾力建设蜀国更妙。正在气头上的诸葛军师,没有搭理他。

金兰之交

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负羁之妻亦亲观狐、赵;意欲窥之,可乎?”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曰:“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说起他,我们第一个会想到嵇康写的那篇《与山巨源绝交书》。

当时,山涛推荐嵇康为官,被嵇康拒绝。其实,嵇康只是借此信表明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立场,而非真跟山涛绝交。嵇康被司马昭斩杀前,他跟探望自己的儿子嵇绍说:“别害怕,有你山涛伯伯在,你就不会是孤儿!”

山涛出仕过两次。

第一次出仕,在山阳为官,由此结识嵇康、阮籍,三人结金兰之好,并入竹林。后来,山涛弃官归乡,便有了本条中嵇康、阮籍的造访。

事情大概如此:一日清晨,阮籍醒来,觉得很郁闷,便独自驾车从洛阳郊外奔向河内郡山阳县拜访嵇康。二人碰头后,又从山阳转奔山涛家。到达山涛家时已是下午,三人畅谈,天色渐晚。

此时,山涛的妻子韩氏叫下人带话给山涛,说酒肉已准备好了,一定要把二人留下来过夜。

山涛把想法说了,嵇康和阮籍互相看了一眼,前者说:“好啊,睡一宿就睡一宿吧,明日再走不迟。”

韩氏之所以要留下二人自是有原因的。

自从山涛认识了嵇康、阮籍后,她就觉得老公有些冷落自己,心里便念叨:几个男的走得也太近了吧?一天睡觉前,韩氏便以此事问山涛,后者回答:“在心中,被我认为是真正朋友的,唯嵇、阮二人啊!”

韩氏说:“古时候,负羁之妻也曾悄悄观察过狐偃、赵衰,我也想偷偷看一下你天天夸奖的这两个人,你看行吗?”

山涛大笑:“有何不可?”

现在,嵇康和阮籍乘车前来拜访山涛,正是个机会。

到了晚上,韩氏透过墙上的小洞窥视嵇、阮二人,顿时被迷住了,只见嵇康身高近乎八尺,如玉树临风;阮籍虽没嵇康高大,但松颜鹤相,颇有得道仙人的气质。

在屋子里山涛与嵇、阮通宵畅谈,韩氏则两眼看得发痴,久久不能离去。

转天,在送走嵇、阮后,山涛问老婆:“昨天看够了吗?这两人如何?”

韩氏不好意思地说:“好像还没看够!”

山涛说:“你觉得我跟他们比如何?”

韩氏说:“我觉得,你的容止与才华,比不上他们俩;之所以跟他们成为朋友,靠的是你的见识和雅量。”

山涛:“正是此话,他们二人也常说我在这方面超过他们!”

知夫者,妻也。

竹林七贤中,山涛岁数最长,少年家贫,正如韩氏所说,山涛为人深沉、宽厚,而有雅量,不露锋芒。山涛参与竹林之游也比较低调,很少像嵇康那样撰文明志,或像阮籍那样写诗抒怀。

后来,有人问王衍:“山涛所掌握的玄学义理怎么样?他本人又是什么样的人?”

王回答:“此人不肯以清谈家自居,虽不读老庄,但言谈往往与老庄之道相合。”

王戎曾这样评价山涛:“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山涛入晋后位至司徒,并长时间负责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工作,很多晋朝大臣都是他选拔和推荐的,年过七十仍办公不辍。

值得一提的是,山涛有远识,认为全国虽然统一,但各州郡武备不应荒废。这在西晋之初是非常清醒的看法。

只可惜,晋武帝司马炎没听他的。

玉山将崩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魏晋时,尤重人的容貌、气质、风神,并第一次在生命的个体中注入了审美意识,人们不惜用最为光洁、鲜亮、美好的词语去形容人的容貌、气质和风神,请看《世说新语》中这些原汁原味的说法: